1.海蜇头海蜇皮海参,是哪一类呢?

2.秋季海参下礁注意什么

3.啥样的海域最适合海参

4.海参是什么动物

5.海参一般生活在海拔多少米一下

海蜇头海蜇皮海参,是哪一类呢?

下海逮海参天气风_海参下滩详解

海蜇为海生的腔肠动物,隶属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海蜇属。蜇体呈伞盖状,通体呈半透明,白色、青色或微**,海蜇伞径可超过45厘米、最大可达1米之巨,伞下8个加厚的(具肩部)腕基部愈合使口消失(代之以吸盘的次生口),下方口腕处有许多棒状和丝状触须,上有密集刺丝囊,能分泌毒液。其作用是在触及小动物时,可释放毒液麻痹,以做食物。海蜇在热带、亚热带及温带沿海都有广泛分布,中国习见的海蜇有伞面平滑口腕处仅有丝状体的食用海蜇或兼有棒状物的棒状海蜇,以及伞面有许多小疣突起的黄斑海蜇。

海蜇的营养极为丰富,据测定:每百克海蜇含蛋白质12.3克、碳水化合物4克、钙182毫克、碘132微克以及多种维生素。海蜇还是一味治病良药。祖国医学认为,海蜇有清热解毒、化痰软坚、降压消肿之功。加工后的产品,称伞部者为海蜇皮,称腕部者为海蜇头,其商品价值海蜇皮贵于海蜇头

海参,属海参纲(Holothurioidea),是生活在海边至8000米的海洋软体动物,据今已有六亿多年的历史,海参以海底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 海参全身长满肉刺,广布于世界各海洋中。我国南海沿岸种类较多,约有二十余种海参可供食用,海参同人参、燕窝、鱼翅齐名,是世界八大珍品之一。海参不仅是珍贵的食品,也是名贵的药材。据《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海参,味甘咸,补肾,益精髓,摄小便,壮阳疗痿,其性温补,足敌人参,故名海参。现代研究表明,海参具有提高记忆力、延缓性腺衰老,防止动脉硬化、糖尿病以及抗肿瘤等作用。

编辑本段神奇的海参

海参是一种古老而奇特的动物,具有很多神奇特性。

1变色

海参能随着居住环境而变化体色。生活在岩礁附近的海参,为棕色或淡蓝色;而居住在海藻、海草中的海参则为绿色。海参这种体色变化可以有效躲避天敌的伤害。

2夏眠

当水温达到20摄氏度时,海参就会转移到深海的岩礁暗处,潜藏于石底,背面朝下,不吃不动,整个身子萎缩变硬,如石头般。一般动物不会吃掉它,海参一睡就是一个夏季,等到秋后才能苏醒过来恢复活动。

3天气预测

海参能够预测天气,当风暴来临前,它会提前躲到岩石缝里。渔民利用这种现象来预测海上风暴情况。

4排脏逃生

当遇到天敌偷袭过来时,警觉的海参会迅速地把自己体内五脏六腑一股脑喷射出来,让对方吃掉,而 海参

自身借助排脏的反冲力,逃的无影无踪。这叫排脏功能。当然,没有内脏的海参不会死掉,大约50天左右,它又会长出一副新的内脏。

5分身

将海参切为两端投放海里,经过3---8个月,每段海参又会生成一个完整的海参。有的海参还有自切本领,当条件适宜时,能将自身切为2段,以后每一段又会长成一个海参。海参这种再生修复功能一直是医学、生物工程学家予以深入研究探讨问题。

6自溶

当海参离开海水后,在短时间内会自己融化掉,化作水状,溶解的无影无踪,同时干海参接触到油,头发等物质也会自溶。

秋季海参下礁注意什么

 如何促使海参快速下礁摄食一直就是秋季海参养殖户的最大问题。

本文总结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给养殖户带来帮助。

1、提高透明度

光照是影响海参下礁的关键。提高透明度促进下礁为常规处理的必经之路。参圈透明度最低要以清晨能隐约看见底为准。

2、改善底环境促进下礁

经过夏眠期间,底环境堆积过多的腐殖质会影响秋季海参下礁摄食。充足的溶解氧可促进海参下礁摄食,由于堆积过多的有机质耗氧量大,导致溶氧相对较低,继而还有可能出现理化指标的上升、底黑臭的现象。下礁前改良底质不但可以促进下礁,还可以避免海参下礁后摄食的不良物质出现的中毒现象。

3、培养优质的生态饵料促进海参下礁摄食

优良的饵料是海参下礁早晚的重要因素,由于海参下礁首先要恢复肠道功能才能开口摄食,优质的饵料可快速诱导海参下礁摄食,并且可以减少由于开口初期肠道菌群未恢复而引起的肠炎。出现僵硬、肿嘴、化皮等现象。

4、提高海参抗应激能力

经常性补充糖类和钙可促进海参的摄食量、提高海参的抵抗能力,避免由于天气或人为因素导致的再回礁现象。特别是10月后经常挂北风的天气较多,最容易出现回礁现象,经常补充糖和钙这种现象就会降至最低。

啥样的海域最适合海参

海参在我国北方的黄渤海地区生活的范围较广,适合它们生 长的海区水质要清、潮流要通畅、流速要缓、风浪要小的内湾。盐 度要适宜且无大量淡水流入,水深为3?20米,一般在10?15米 左右。

此外,水质要肥沃,即浮游生物较多的海区更适于海参的快 速生长。

适于海参生长的底质多为具有岩礁、石块的沙泥底。 这样的 底质可提供良好的海参栖息地及避难所,便于它们在夏眠时和遇 到恶劣天气时,用管足牢牢地吸附在岩礁缝隙或石块背面。

海参是什么动物

海参是海洋棘皮动物。

海参并不属于鱼类,而是一种棘皮动物,在生物学上属于海参纲。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认识这种棘皮动物,它“性温、足敌人参”,并取名海参。我国有一百多种海参品种,海参生长在海洋底层岩石或海藻之间。

海参又名为“刺参”、“海鼠”、“海黄瓜”,因名贵补益作用而得名。海参有900多种,可食用的有40种,中国海参约有20种可以食用。海参品种多样,如海南岛产的梅花参、乌元参等;福建和浙江的肥皂参、光参;北方产的刺参是海参中的最名贵的品种。

海参的习性:

1.变色

海参能随着居处环境而变化体色。生活在岩礁附近的海参,为棕色或淡蓝色;而居住在海藻、海草中的海参则为绿色。海参的这种体色变化,可以有效地躲过天敌的伤害。

2.休眠

当水温达到20摄氏度时,刺参就会转移到深海的岩礁暗处,潜藏于石底,背面朝下不吃不动,整个身子萎缩变硬,如石头般。一般动物不会吃掉它。海参一睡就是一个夏季,等到秋后才苏醒过来恢复活动。

3.天气预测

海参能预测天气,当风暴来临前,它会提前躲到石缝里。

海参一般生活在海拔多少米一下

海参、刺参基础知识

前言:以下内容均来自网络资料编辑整理

1.如有不当之出,请务必指出

2.收集资料不够完全,如有可补充缺失者,请跟贴补充

海参

英文名称:seacucumbers,holothurians

海参定义:1.广义:包括海参纲所有的种类。

2.狭义:水产上的海参系指那些可供食用的干海参

名称: 1.菜单术语:“海龙”、“乌龙”

2.名称历史:中国古人率先给它起的名字

3.别称:“土肉”“海鼠”“沙噀”“海男子”“海瓜皮”“海黄瓜” 等别称 ,为海产棘皮动物门海参

纲动物的总称

生物分类:棘皮动物门,海参纲。

海星、海胆等同为棘皮动物门

生存历史:海参繁衍在地球上比原始鱼类更早,大概在六亿多年前的前寒武纪就开 始存在,是现存最早的生物物种,有

海洋活化石之称。

经历几次地球大 毁灭都得以生存下来,数度见证地球的变迁。

形态特征:体呈扁平圆筒形,两端稍细,体分被、腹两面,身体柔软,伸缩性很大

长10~20厘米,特大的可达30厘米

触手轮形,17~30个,一般为 20个,触手坛囊发达

口在前端,多偏于腹面

*** 在后端,多偏于背面

背面一般有疣足,腹面有管足

海参触手:枝形触手见于枝手目海参

盾形触手见于盾手目和平足目海参

羽形触手见于无足目海参

指形触手见于指手目海参

海参触手的数目常为10个、15个、20个、25个或30个,一般均为5的倍数,但也有12个的

繁殖:育儿囊内发育-两极地区有少数海参有育儿囊构造,幼体在育儿囊内孵化发育

个体发育:受精卵→囊胚期→原肠期→小耳状幼体→中耳状幼体→大耳状幼体→樽形幼体→五触手幼体→稚参

分布情况:1.气候带:热带区(含海参产量的86%)和温带区(海参呈单种性,多分布于太平洋东西两岸)

2.海洋分布:太平洋热带区和印度洋

3.热带区主要海参:黑沙参(Holothuria)

白沙参(H.fuscogilva)

糙海参(H.scabra)

多色糙海参(H.scabra versicolor)

棘辐肛参(Actinoproga)

乌皱辐肛参(A.miliaris)

梅花参(Thelenota ananas)

绿棘参(Stichopus choloronotus)

花棘参(S.variegatus)

4.温带区主要海参种类:东岸以美国棘参(Psrastichopus californics)为主

西岸以棘参(S.japanicus)为主

5.温带区主要海参分布:中国、日本(主要产区在北海道)、韩国、加拿大(全部产区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美

国(主要产区在华盛顿州)等

6.温带区主要海参:刺参(S.japanicus Selenka)

花刺参(S.vsriegates Semper)

绿刺参(S.chloronotus)

梅花参(T.ananas)

黑乳参(H.microthele)

生存环境:1.水深:从潮间带到 8000 米的深海,甚至万米的海沟,海参都有栖息

2 .运动:底栖-匍匐式:体先收缩后伸展,呈蠕虫状

浮游-少数:

生理特性:1.变色:海参能随着居处环境而变化体色。

生活在岩礁附近的海参,为棕色或淡蓝色;而居住在在海藻、海草

中的海参则为绿色。

海参的这种体色变化,可以有效的躲过天敌的伤害。

2.休眠:当水温达到20摄氏度时,刺参就会转移到深海的岩礁暗处,潜藏于石底,背面朝下不吃不动,整个

身子萎缩变硬,如石头般。

一般动物不会吃掉它。

海参一睡就是一个夏季,等到秋后才苏醒过来恢复

活动。

3.天气预测:海参能预测天气,当风暴来临前,它会提前躲到石缝里。

渔民利用这种现象来预测海上风暴的

情况。

4.排脏逃生:当遇到天敌偷袭过来时,警觉的海参会迅速地把自己体内的五脏六腑一股脑喷射出来,让对方

吃掉,而自身借助排脏的反冲力,逃的无影无踪。

这叫排脏功能。

当然,没有内脏的海参不会死

掉,大约50天左右,它又会长出 一副新内脏。

5.分身:将海参切为数段投放海里,经过3—8个月,每段又会生成一个完整的海参。

有的海参还有自切本

领,当条件适宜时,能将自身切为数段,以后每段又会长成一个海参。

海参的这种再生修复功能一

直是医学、生物工程学家予以深入研究探讨的 问题。

6.排异功能:有人做过实验:用针线或铁丝穿透海参肉体,打上死结, 用不了半个月,海参就会将异物魔术

般的排出体外,而海 参的肉体不留任何痕迹。

7.铁球之谜:海参的皮下贮存一个小的纯铁球。

小铁球的直径只有0.002毫米。

至今也无法解释这个小铁球是

怎样形成的,对海参有什么作用?据猜测这个小铁球可能是作为食物困难时的贮备,以备可以

用体内的纯铁球与贫血食物进行组合。

8.海参自溶:当海参离开水后在短时间内会自己融化掉,化作水状,溶解地无影无踪,海参在生长8年后,也

会自溶在大海里。

干海参接触到油性物质也会自溶。

海参种类;1.数量:全球有记录的海参有 1100 余种,可供食用约40种

我国海域有 140 多种,可供食用约21种

2.中国海参主要种类:根据海参背面是否有圆锥肉刺状的疣足

刺参类 刺参科

仿刺参 (灰刺参、刺参、灰参、海鼠)(S.japanicus Selenka)

梅花参 (凤梨参)(T.ananas)

绿刺参 (方柱参、方刺参)(S.chloronotus)

花刺参 (黄肉参、白刺参、方参)(S.vsriegates Semper)

光参类 海参科

图纹白尼参 (白瓜参、白乳参、二斑参)(B.marmorata jaeger)

蛇目白尼参 (虎鱼、豹纹鱼、斑鱼)(Bohadschia argus jaeger)

辐肛参 (石参、黄瓜参)(Actinopyga lecanora jaeger)

白底辐肛参 (靴参、赤瓜参)(A.maruitiana Quoy&Gaimard)

肛参

乌皱辐肛参 (乌参)

黑海参

玉足海参(H.leucospilota)

黑乳参(H.microthele)

糙海参

瓜参科 方柱五角瓜参

裸五角瓜参

瘤五角瓜参

芋参科 海地瓜 (茄参、海茄子)

海棒槌 (海老鼠)

刺参

刺参

棘皮动物门-游走亚门-海参纲-楯手目-刺参科-仿刺参属

按颜色分类 红刺参

青刺参

黑刺参

环境影响 1.一般是褐色或栗色,岩石底个体颜色比较深

2.生活在海藻中间多呈绿色、白色、赤褐色、紫褐色

3.岩石底和水温较底 肉刺数量比较多而且高

4.泥沙和水温较高,肉刺肥厚,个体比较大

外部形态 形态:体呈扁平圆筒形,两端稍细,体分被、腹两面

体背面:分为两个辐部(步带区)及三个间辐部(间步带区)

背面有4行~6行圆锥状的肉刺(又叫疣足),是变形的管足

腹面:比较平坦,为三个辐部及两个间部,

管足,整个腹面密集的小突起,末端有吸盘,在腹面大致排成三个不规则的纵带

触手:位于体前端腹面,通常有20个楯状触手围在口的周围,呈环状排列,刺参靠触手的扫和抓将食物送入口

口:位于围口膜中央,其入口处呈环状突起。

*** :位于体后端且稍偏于背面。

生殖孔:位于前端背部距头部1厘米~3厘米的间辐部上,呈一凹孔,此孔色素较深,

在生殖季节明显可见 ,除生殖季节外,此孔难以看清。

体长:一般20厘米,直径约4厘米,体长最长可达40厘米

内部构造 体壁 上皮层

皮层

肌肉层

体腔上皮层(体腔膜)

石灰环

骨片

消化系统 口

食道

排泄腔

呼吸系统 呼吸树

皮肤

管足

水管系统(步管系统)环状水管

辐水管

循环系统 背肠血管

腹肠血管

环状血管

神经系统 口神经系统(外神经系统)

下神经系统(深层神经系统)

生殖系统 (繁殖季节生殖腺)

雌性 橘红色

雄性 淡乳**、乳白色

备注 (1)上皮层 上皮层由单层的表皮细胞所组成,包在体表起保护作用。

表皮细胞能分泌粘液,润滑身

体。

(2)皮层上皮层下面为厚的胶质皮层,主要为结缔组织。

刺参商品质量的好坏主要依据皮层的厚薄及丰满度。

上皮层与皮层之间埋有无数细小的石灰质骨片。

石灰质骨片,形状随年龄而变化。

幼小刺参的桌形骨片

塔部细高,底盘较大,周围平滑;老年刺参的桌形骨片塔部变低或消失,只剩下小形的穿孔盘。

自然分布 1.温寒带种

2.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浅海,包括日本、朝鲜、俄罗斯远东沿海和中国北部沿海

3.辽宁省 大连、旅顺、长海沿海(以大长山、广鹿、獐子分布数量较大)、绥中止锚岛

山东省 长岛、龙口(龙口湾、桑岛)、莱州(三山岛)、蓬莱、烟台、威海、荣成、即墨、青岛、胶南、日

照石臼所、前山岛(刺参自然分布最南断)

河北省 北戴河

刺参运动 1.在饵料丰富、环境适宜的地方,移动范围小

2.在饵料缺乏、生活环境条件不良,可进行大规模的移动,有的个体甚至出现全身放松、随波逐流的现象

3.人工饲养条件下,身体下垂漂浮于近水表面,这种漂浮现象多发生于夜间或者凌晨

4.秋天刺参的活动能力和觅食活动不如春季

水温 1.低于3℃,摄食量减少,活动迟缓,逐渐处于半休眠状态

2.适宜水温5~18℃

3.最适宜水温10~17℃

4.17.5~19℃对成参的摄食和消化开始产生不利影响

5.超过20℃,幼参虽然不夏眠,摄食量仍然较大,但消化吸收率开始下降

6.超过23℃,对其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7.26℃,刺参自然分布海区很少超过26℃

8.超过30℃,体重呈下降趋势,在人工生态环境中刺参可以适应

盐度 1.适宜范围26.2~39.3

2.耳状幼体 10以下 1小时后全部死亡

20以下 12小时后有近半数个体死亡

稚参 水温15℃ 盐度25以上 未见死亡个体

水温15℃ 盐度20以下 出现死亡个体

水温20~25℃ 盐度20以上 无死亡个体

体长5毫米 水温15℃ 盐度20以上 无死亡个体

水温20~25℃ 盐度15以上 无死亡个体

PH值:7.9~8.4

呼吸 刺参体内的呼吸树是营呼吸作用的主要器官,此外皮肤和管足也具呼吸作用。

温度不同刺参的耗氧量也不同。

在其正常活动的温度范围内,成体的耗氧量为0.4~0.8ml/小时。

运动 主要依靠腹部密生的管足和身体横纹肌、纵纹肌的伸缩,进行缓慢而有节奏的运动。

潮流和风浪 1.潮流顺畅、流速缓慢、风浪较小的浅海和内湾

水深 1.多分布于水深15米以内,最大分布水深可达35米以上

2.在同一海区,分布水深与年龄有关,幼参多分布于浅水区,随年龄增长逐步向深水区移动

3.水深:潮间带 体壁重:2.5~22.5克 平均:9.6克

水深:4.5~6.0米 体壁重:17.5~102.5克 平均:45.8克

水深:9.0~10.5米 体壁重:37.5~207.5克 平均:87.9克

水深:12.0~13.5米 体壁重:102.5~187.5克 平均:150.0克

水深:13.5~15.0米 体壁重:122.5~232.5克 平均:180.6克

底质 1.泥沙含量 含泥量超过20% 很少有刺参分布

含泥量超过27.8% 无刺参分布

含泥量10%以下(沙砾为主、泥沙混合、沙粒较大、细沙和粉沙含量少) 最适宜刺参栖息

这是和刺参天生对抗天敌的能力薄弱,寻求掩体保护有关,故此,在人工水泥池养殖模式中海参聚集角落和爬壁

亦是一样的道理,属于正常现象,不建议改变其生活模式将刺参赶下池壁。

2.有机质、硫化物 底质中有机质含量较高,硫化物含量较少,适宜刺参分布

3.礁石、大型海藻、大叶藻三作用 为刺参提供隐蔽和栖息场所,如暴风雨来临、夏眠

有利生物饵料的增殖

形成局部涡流,有利于有机颗粒沉降

4.礁石 形态各异、大小不等,交错排列,形成很多缝隙、孔洞的礁石 效果好

平板状礁石和巨峰状礁石,表面光滑,少缝隙,无孔洞,不具备渔礁三作用 很少分布

初级生产力 初级生产力定义:单位水面、单位时间绿色植物(底栖硅藻、浮游植物、大型海藻、大叶藻)合成碳水化合

物的能力

主要作用:合成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浮游植物

初级生产力较高,刺参分布较好

食性(杂食性)1.微小生物(底栖硅藻、浮游植物、原生动物、小型桡足类、螺类及双壳贝类的幼体和幼贝)

2.有机质碎屑(大型海藻、大叶藻碎片、虾蟹类蜕皮壳碎片及各种动植物尸体碎屑)

3.细菌类 细菌是沉淀物食性刺参的主要事物

刺参能量需求的70%以上来自细菌

刺参幼参附着基质的细菌数量往往较多,对幼参的营养价格更大

4.泥沙、沙砾、贝壳碎片

5.直接从周围海水中利用溶解有机物

摄食 摄食深度:几毫米

摄食选择:泥沙俱下,其摄食的泥沙与其栖息环境的底质基本一致

体壁重2.5克以下幼参,消化道内食物除少量泥沙外,多为底栖硅藻和有机碎屑

随个体增大,消化道内食物泥沙的比例也随之增加

消化时间:摄食昼夜不停,消化道一昼夜可充满饵料1.14次,经常处于满腹状态

夜间摄食量大于白天,约占日摄食量的79%

消化量:对天然饵料的消耗量为每克体重每昼夜1.40克(估计是指去处水分后的净质量)

摄食量:蛋白质含量低,如藻类碎屑,刺参摄食量大,粪便粗而散

蛋白质含量高,如小型螺类、蟹类的碎屑,摄食量变小,粪便细而粘

摄食温度:水温适宜,摄食量大

水温不适宜,摄食量减少

夏眠时,不摄食

个体越大对温度反应越明显,幼参不明显,成参特别明显

摄食量随水温的变化,与消化管重量的变化是一致的

夏眠 定义:水温升到20℃以上时,迁徙到海水较深的礁石和草丛处,不食亦不动,待水温降到20℃以下,重新出来活

动或摄食。

对象:体重超过20克的个体均会出现夏眠

当年幼参 临界温度:不夏眠

1年 临界温度:24℃ 失重率 52.8%

2年 临界温度:23℃ 失重率 39.7%

3年 临界温度:22℃ 失重率 45.5%

日期:山东沿海 6月下旬(夏至前后)至10月初(寒露前后)

大连沿海 8月中下旬至10月末(霜降之后)

变化:夏眠期间,消化管萎缩成细线状,最粗处不到1毫米

排脏 定义:受到强烈 *** ,把内脏(胃、肠、呼吸树、背血管丛、生殖腺等)排出体外,俗称“吐肠”

排脏后无法进食

温度的剧升或剧降、污水以及其它物理与化学 *** 都易引起刺参排脏

再生 将肉刺切除,5~7天后出现小的隆起,30天后完全再生

将触手切除,7~10天后伤口愈合呈突状隆起,25~30天后再生至和原来等长度的触手,能营正常的摄食活动

在体背或腹部切开2~4cm长的伤口,经5~7天后可完全自愈

将刺参横切成两段,部分刺参切断处的伤口5~7日可愈合,但是不能正常愈合、造成死亡的情况也较多

自溶 刺参离开海水时间过长,刺参将化掉

刺参繁殖 1.性腺发育期:休止期、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

2.繁殖期 温度:15~20 ℃

时间:山东南部 5月底~6月底

山东北部 6月中旬~7月中旬

大连海区 7月初`8月上旬

3.性成熟年龄 2龄,性成熟的最小个体为体重110克,体壁重60克

4.产卵量 每克成熟的卵巢含有20万粒左右的卵子

刺参为多次产卵,平均产卵量为100万~200万粒

刺参个体发育 胚前发育:生殖细胞的发生、成熟和受精

胚胎发育:卵裂、囊胚期、原肠胚

胚后发育:耳状幼虫(小耳、中耳、大耳)

遵形幼虫

五触手

稚参

敌害 海参自然敌海不多

海鸥可吃某些潮间带的海参

夏季索饵回游的鲑、鳟鱼类的胃中曾发现刺参

海星类、蟹类的某些种类能捕食体长3厘米以下的幼参

鲈鱼、虾虎鱼对参苗有一定威胁,尤其是对向增养殖海区投放下沉过程中的海参苗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