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全球降温的原因分析_天气全球降温的原因
1.为什么全球气候变暖反而会降温
冬季,陆地温度比海洋低,在大陆内部形成强大的冷高压,气流由高压中心向四周辐散,其中向低纬运动的气团在性质上属于冷气团,它与暖气团相遇就形成了冷锋。冷锋过境时,形成阴雨(雪)天气、刮风、降温,过境后,气温湿度骤降,气压升高。冬季冷气团迅速南下(北半球,南半球相反),常形成灾害性的大风降温天气,甚至形成寒潮。
为什么全球气候变暖反而会降温
当哥伦布在美洲建立第一个欧洲殖民地的时候,绝想不到要为一百年后的全球0.15℃的降温负上一点责任。1492年,哥伦布的船队在西班牙王室的赞助下远渡大西洋,经历两个月艰苦的航行,在当年10月到达想象中的“印度”——中美洲加勒比地区。
这一事件开启了欧洲人对美洲的殖民活动,其深远的影响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已多有研究。比如,美洲的番薯、玉米、土豆等高产作物让世界人口快速翻番;丰富的资源不断地向欧洲输送;横跨大西洋的黑奴贸易对非洲人口造成打击。更加毁灭性的人口打击发生在美洲本土。欧洲人带来的传染病,伴随战争、奴役、饥荒抹去了大多数原住民人口。但你可能想不到,原住民的减少除了影响美洲外,还让全球大气发生了一点改变。
在哥伦布到达前,美洲原住民已经过了上万年与其他大洲相隔绝的生活。根据考古材料,两万多年前的地球比现在更冷,海平面下降,亚洲与美洲间位于白令海峡的大陆架露出,称为白令陆桥。从那时起的,来自东亚和东北亚的人口数次跨越陆桥,来到美洲大陆并向南深入,成为印第安人的祖先。
然而,没有任何流传的材料告诉我们1492年前美洲的人口,这个数字只能通过估算得来。本次研究的作者将美洲分为七大区域,通过对发表文献中上百个估算数字中各地区军队规模、税收情况、聚落规模等信息的整合,认为在1942年左右,北美、中美、南美大约居住了6000万人。作为对比,当时土地面积不到美洲一半的欧洲有人口约7000~8800万。人口死亡不会直接导致全球变冷,而人类对自然地貌干预的减少会。考古材料表明,美洲原住民有很长的农业历史。他们进行刀耕火种,修建梯田,构筑土丘,改变原有的地貌。
而当人口锐减,大量被人扰动过的荒地再次长出植被,称为次生植被演替。这种演替速度很快,可以在百年之内完成。新的植被相比农业用地,能从大气中固定更多的碳到地表。例如,相比玉米地来说,亚马逊热带雨林的地表生物量是前者的14倍。演替的前二十年中,地表生物量的累积最为迅速。
在16世纪的美洲,自然植被在大量荒地间恢复。新的估算认为,因人口死亡而荒废的土地约5580万公顷——这大概是前殖民时代90%的人为用地面积,约占整个美洲的10%。这些土地具有更强的从碳循环中吸收碳的能力。作为结果,恢复的植被减少了大气中百万分之5的二氧化碳。这解释了南极冰芯在17世纪初二氧化碳含量的骤降,以及为什么当时全球温度降低0.15℃。
自2009年秋末以来,强降雪、强降温、寒潮轮番上阵,使得北京乃至华北地区气温一降再降,至2010年1月4日最高气温降至-8.9℃,这是1951年以来1月上旬最高气温的最低值。北京南郊观象台2010年1月2—3日的降雪量达10毫米,创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日降雪量最大值。
人们不禁要问,不是全球气候变暖了吗?为什么今年冬天还这么冷?气象专家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经常会有比较极端的天气发生,这些极端天气,包括极端高气温的高温热浪,也包括极端低气温的寒潮、暴雪。气候变化,总的趋势是全球偏暖、气温偏高,但在某一个时段内,某些区域仍会有极端冷的天气发生。如2004年12月底和2005年1月初,以及2008年1月中旬至2月上旬我国都出现了这种持续的严寒、雨雪和冰冻天气。这主要是由大气环流内部变化因子与自然因子造成的,但气候变暖也可能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背景条件。通过分析近期的气温和降水的资料发现,自2009年秋末以来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相对偏冷,但是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及西北、西南地区气温普遍偏高。 某个区域的变冷与全球变暖并不矛盾。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对气候的强迫是全球性的,但其他的因素如自然因子、局地反馈及大气和海洋环流的区域变化能够在某些区域增强这种影响,同时在另外的区域减弱这种影响。例如,在北极的一些地区,加拿大的北极区西部和西伯利亚显著增暖,尽管北极东部在过去50年也略有增温,但其中有些地区的温度有所下降。除这些区域性的变化外,北极区的平均温度还是明显升高。同样,南极东部的一些地区在过去几十年中温度下降,但南极半岛却有显著增温。 因此,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下,局部区域也会出现寒冷时段;而在暖冬季节也会出现寒冷的天气。这个我也是百度找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