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小时天气预报素材图_72小时天气预报素材
1.苹果手机中的天气在设置的哪里
2.小雪手抄报内容资料 小雪手抄报内容素材
3.名人事迹素材励志故事
4.关于下雪了的作文素材
5.计算语言学文科能学吗
6.墨迹天气分析报告
苹果手机中的天气在设置的哪里
1、打开苹果手机的设置,找到隐私菜单。
2、进入隐私菜单,打开定位服务。
3、打开定位服务后,找到天气预报App,要对天气预报开启获取位置的权限。
4、点击天气,选择始终。
5、开启定位功能,才能实时的看到所在位置的天气信息。
6、不同位置天气预报所提供的不同的天气信息。
扩展资料:
天气预报哪个准。
(1)关于手机的天气预报的问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不管该产品自带的天气预报准确与否其实都不能作为评价该手机本身的素材。
因为有明文规定,气象局以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是没有权利对天气进行监测和预报的。
(2)因此不管是天气APP还是众多手机自带的天气预报功能都是包给了第三方公司。而因为每个品牌选择的相关单位不尽相同,所以获取数据来源不同数据肯定会稍有偏差。苹果手机用的就是weather channel的数据,而国产的手机用的是中国天气网的数据(即央台)。当然,这不是说咱们国家的天气预报就比他们的差了,而是天气预报之所以只是国有不能私有就是因为牵扯的东西很多。
(3)比如国内天气能不写40℃就写38℃、39℃甚至出来39.8℃。其实是因为根据劳动法40℃的高温学校得放学,工人得放。有人开玩笑说自打新中国一来没见过几回40度的。而国外的气象台也没必要在乎我们的这些东西,有啥说啥就行了。
(4)再者,就算是来说同一家气象台的数据被用在不同的手机天气预报上显示出来的也不尽相同,这是因为提供商会作不同的解释和分析,根据自己的算法来二次加工。
这样一来,本就有些偏差的数据再进行一番加工,没准更加偏离了天气预报的原有数据。所以对于特别精分的天气预报也不必过分在意,整体的把握好每天和整周的趋向会来的实在些。
小雪手抄报内容资料 小雪手抄报内容素材
1、小雪节气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11月22或23日,即太阳到达黄经240°时。“小雪”是反映气候特征的节气。节气的小雪与天气的小雪无必然联系,小雪节气中说的“小雪”与日常天气预报所说的“小雪”意义不同,小雪节气是一个气候概念,它代表的是小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而天气预报中的小雪是指降雪强度较小的雪。小雪节气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强冷空气影响时,常伴有入冬第一次降雪。
2、进入该节气,中国广大地区西北风开始成为常客,气温下降,逐渐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过于寒冷,虽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此时阴气下降,阳气上升,而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冬。黄河以北地区会出现初雪,提醒人们该御寒保暖了。
3、 “小雪”是反映天气现象的节令。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 诗云:“太行初雪带寒风,一路凋零下赣中。
名人事迹素材励志故事
同学们平时应该多看一些名人事迹素材励志故事,总没有坏处的,那么名人事迹素材励志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名人事迹素材励志故事篇1:莫言妙言
2012年10月11日,瑞典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中国第一位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不仅才华了得,口才更是了得,每每在访时妙语连珠,侃侃而谈,让人爆笑不已。
答非所问,闪避有术:“这个奖给我带来了数百条贺信”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以后,莫言便成了人们追捧的对象。有记者问莫言:“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带有怎样的特征?”莫言答道:“得了奖之后要用10分钟忘掉它。即使10分钟忘不掉,也不能超过10天。”记者又问他:“请问这个奖能给你带来什么?此奖有多大的意义?”莫言故技重施地答道:“这个奖给我带来了数百条祝贺短信。真正的意义就是获奖并不代表能力最高,仅是让我今后的作品必须保持与这个奖一样的质量,甚至比其更高。”
点评:作为中国大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莫言的火热程度可想而知。然而,面对记者们的赞美,莫言并没有对自己吐露半句溢美之词,反而是接连施展闪避之术,可见其面对荣誉的清醒和谦逊敦厚的高尚品格。而这样的闪避妙语中,同样不乏幽默之词,让人滋生一种“千言万语,何若莫言”之欣喜!
正话反说,话里有话:“它简直就是‘反人类’‘反社会’”
2012年,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在一次访中,有记者问莫言谈谈《舌尖上的中国》的感想。莫言说道:“我对这个片子的评价就是两个字——‘讨厌’。为什么说它讨厌呢?因为它总在夜深人静,马上要入睡,而且肚子里已经消化得差不多的时候,它给你讲美食,它简直就是‘反人类’‘反社会’”。此言一出,场下的掌声经久不息。
点评:正话反说,说话者故意从反处说起,用意思相反的话来表达本意,运用了,令话语含蓄风趣,别具趣味。莫言明明对纪录片欣赏万分,却用“讨厌”等反义词来评价,形贬实褒,跌宕起伏,不仅吊足了现场观众的胃口,提升了现场的互动氛围,更是彰显了自己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巧用对比,不卑不亢:“我就是中国的莫言”
莫言曾被冠上“中国的马尔克斯”名号。对此,莫言幽默地说道:“其实每个作家都有师承,马尔克斯也不是从天而降的,他也有师承——马尔克斯从卡夫卡和福克纳那里汲取了许多灵感。我觉得我们就像是冰块,如果离他们太近,就很容易被迫融化。但是这两位风格化的作家,就像一样,一旦吸到之后,很容易上瘾。他们会产生极大的磁性,吸引你去模仿。这就像是《百年孤独》中,吉卜赛人带到马贡多的磁铁一样,会吸走许多东西。以前说我是中国的马尔克斯,我无所谓;但现在我会不高兴,因为我就是中国的莫言!”此语一出,台下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点评:面对“中国马尔克斯”这一赞誉,莫言并未接纳,而是巧用马尔克斯师承卡夫卡和福克纳这个例子来对比,言语中透露出自己作为一个作家的唯一性和自我性;接着,又巧用比喻,坦承自己受了马尔克斯的许多影响;最后,更是不卑不亢地表示,自己是中国的莫言,是一个文品和人品都独立于世的作者,十足的底气与自信让人拍手称赞。
妙用曲解,闪转腾挪:“莫言也没有睡着”
2009年6月19日,莫言登上“农行金钥匙·读书论坛”。讲座后的互动阶段,有读者问:“有人说‘中国的作家除了余华之外,别的都睡着了’,您怎么看?”莫言捋了捋头发,机警地答道:“余华前一段时间确实失眠了,于是我告诉他我凌晨2点钟就醒了,这让他获得了极大的精神安慰。从这个意义上讲,除了余华,莫言也没有睡着。”莫言这一自信而又幽默的回答,引得全场哄堂大笑,随之更是掌声如雷。
点评:读者刁问中国的作家除了余华之外都睡着了,实则是暗讽大多数作家对底层百姓生存状态关注不够。如果莫言生硬辩解,一来难以让对方信服,二来可能会造成言语冲突。对此,莫言巧妙地曲解了“睡”字,说余华没有睡着是失眠,更是受自己的点拨才让对方获得精神安慰,读来不仅让人捧腹大笑,更是在笑声中将一场本来难以避免的口角冲突化为无形,让人叹服不已。
这就是莫言,文斐然,出语不凡。作为一名文学大家,莫言的幽默之语,完全没有大师的架子,更没有咄咄逼人的傲气,而是只要人静心便可听闻。也许正是因为如此,莫言在文学界取得了骄人成绩的同时,也赢得了“德艺双馨”的赞誉。
名人事迹素材励志故事篇2:逆天40秒
他已经是个当红主持人,但出于工作的需要,他不得不在某档栏目里出任串场主持人,而且留给他的位置非常尴尬。由于节目结构的限制,主持人可以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其实极其有限,不客气地说,他的作用约等于一个报幕员,或者戏言一句,这纯属“打酱油”的差事。然而,这还不是最坏的,随着这档栏目收视率越来越高,广告商越来越多,他被逼加快语速念台词——1分钟内,要念完几页的赞助商名单。
一个不尴不尬的角色,却接下了一个令人望而却步的任务。要知道,普通人说话,语速一般不超过每分钟140字;按照播音员的专业考核标准,也不过是一分钟200字;就算是比较著名的快嘴节目,如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主持人语速达每分钟350字,已经接近极限了。而他,要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就只能超越极限。
没有人知道他在后台经过了多少苦练,人们只是在节目里看到他的惊艳亮相——以每分钟400多字的语速,在40秒内,播完了长达几页的广告台词,而且毫不卡壳!于是,有人惊呼他“逆天”了,随着这档名为《中国好声音》节目的热播,他也顺理成章地被尊为“中国好舌头”,由于这40秒太过经典,竟招来众多网友的模仿,他进一步在网络里爆红。
40秒,他竟然把一个打酱油的角色,演绎成了“酱油帝”!而且,是在刘欢、庾澄庆、那英、杨坤等星光四射的大腕做主角,他只是一个小小的配角的情况下。
但是,如果你了解他的过去,了解他的奋斗史,你就不会觉得奇怪,因为,他一直就是一个勤奋和认真的人。
那时,他还是个在校大学生,在所参加的一场主持人选拔大赛中进入前十,获得了到电视台做嘉宾主持的机会。学校在郊区,而主持节目的地点在市中心,每天来回在路上的时间就要4个小时,为了赶时间,他连续两年的晚饭都是三块钱的蛋炒饭。
然后,他成为一名电台主持人,但给他的工作量远远超过主持人的本职,要策划,要组织,要拉赞助,要推广。面对如此苛刻的要求,换做别人,或者拒绝,或者虽然接受,但只能说是勉为其难地接受。而他,既没有拒绝,也没有勉为其难,甚至是欣欣然地接受了。后来,他说自己是的,电台需要一个全能的主持人,也把他打造成了一个全能的主持人,从而给他的事业发展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而,难道不是靠他的勤奋和认真换来的吗?
后来,他转行去了电视台。一开始他非常不适应,面部表情僵硬,没有镜头感。为了改变自己,他多看、多练、多揣摩。自己的节目每期都会重看,只要有时间,一天至少要看4档综艺节目。在录节目时,他可以从下午一直到凌晨,足足7个小时不休息,有时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靠着自己搏命一般的努力,他终于华丽转身,成为一个电视主持人。
他在博客中曾写过一句话:“上天眷顾勤奋和认真的孩子。”其实,这也是他的真实写照。
他叫胡乔华,别名华少。现在他有多火,甚至已无需赘述。他只是用他的经历告诉每一个人:
只要足够努力,40秒也可以如烟花一般绚烂!
名人事迹素材励志故事篇3:活着就要再次出发
她征服过无数的高山。任何一个看到李兰的人都不会相信,这么一个弱质纤纤的女子,竟然是一个职业登山人。在她多年的登山生涯中,她征服过无数险峰,两次目睹队友遇难的她,也没有就此止步。为了纪念队友,她打造了一部独一无二的登山**——《巅峰记忆》,以此勉励自己和其他登山人:活着就要再次出发,挑战极限、超越自我。
两次直面队友遇难,梦魇
挥之不去
1996年9月,李兰考入北京大学广告专业。开学后,各种各样的社团均在招新。李兰直奔全国闻名的登山社团——山鹰社。
1999年年初,山鹰社组建第一支女子登山队,征战5588米高的四川名山雪宝顶。李兰立即报名参加,并顺利入选。
一路上的行动都算顺利,眼见登顶在即,意外却突然发生。队友周慧霞体力严重透支,身体失去平衡,手没抓牢,一下子跌进几百米深的悬崖。李兰眼睁睁看着队友在身边遇难,想伸手去救,却无能为力。
李兰完全蒙了,不知道自己怎么从山上下来,又是怎么回到北京的。一闭上眼睛,周慧霞可爱的笑容就浮现在眼前,直到毕业,除了给社友们做后勤工作和训练新队员,李兰不再提登山的事。
2002年5月,山鹰社向李兰发出邀请:他们将组织登山队,征战唯一一座完全在中国境内的8000米山峰——希夏邦马峰的西峰。“希夏邦马”是藏语,意为“气候严寒、天气恶劣多变”,纵横交错的冰雪裂缝和时而发生的巨冰雪崩,为登山者设置了重重困难。
李兰委婉地拒绝。队员们诚恳地说:“这次登山困难艰巨,我们需要一位经验丰富的老队员在路上时刻指点,减少风险。”好友深知李兰的'犹豫:“这两年你的生活虽然平静,但我们许久没有见过你灿烂的笑容。你还年轻,如果登山可以焕发你对生活的,我们支持你。”李兰心动,答应同行。
2002年8月,由15人组成的登山队抵达西藏。
8月7日,A组队员先行出发,向顶峰迈进。11时许,A组队员翻过一座6700米高的大雪坡后,突然中断联系。根据他们遗留的痕迹,李兰等人寻找了一天一夜,并且向西藏登山协会求援,却始终找不到5名队员的身影。
第二天上午10时许,在A组队员翻越的那座大雪坡下,发现了雪崩的迹象。李兰快速冲上去俯瞰,只看见两个小黑影:A组的两名队员静静地被埋在冰冷的雪下,永远停止了呼吸。经过搜索,5名队员的遗体先后被找到。
昨天还在一起说话、一起嬉笑的队友又一次离自己而去,李兰备受打击,思维一直处于呆滞状态。直到超度的诵经唱起,清脆的摇铃声响起,她才痛哭失声。
成为职业登山人,父母
不解心难舍
回到北京后,李兰常被噩梦惊醒,她变得浮躁易怒,工作也经常出错。她辞去工作,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参加各地山友组织的登山活动。站在山顶,李兰才觉得心脏有了活力,浑身的血液有了热度。
李兰一直持续着周而复始矛盾的生活,一方面,她强烈地渴望登山,另一方面又走不出两次队友遇难的阴影。
有一次,她从云南登山回来,父母把她的行李和证件藏起来,他们下定决心把女儿留在身边,不再让她出去玩命。
面对女儿的固执,李母伤心不已。
2009年,30岁的李兰依然孑然一身。这期间李兰又去了很多地方。走着走着,她常有一种恍惚感,今后的日子就一直这样过下去?她脑子里闪现出一个想法:拍一部关于登山的**。如果可以,她想重登希夏邦马峰,这部**不是为她而拍,是为那些在登山中牺牲的队友而拍,为那些挚爱登山事业的人而拍。
活着就要再次出发,
永不放弃超越自我
**被命名为《巅峰记忆》,故事以李兰为原型,队友的两次遇难为背景,真实还原她这些年的心路历程,展现一个热爱登山的女性矛盾而纠结的山鹰梦。李兰和5名登山队员孙斌、白、饶剑峰、侯贤懿、严冬冬一起,向海拔8000米的希夏邦马峰发起挑战,摄制组全程跟拍。
一些前期的拍摄必须在登山前完成。李兰天生是对镜头有距离感的人,面对镜头,她总是不自然,一个镜头需要重拍好几次。李兰独自“放逐”了自己几天,躺在蓝天白云下,任往事一遍又一遍侵蚀自己的心,在痛苦中寻找过去的感觉。李兰再次回到剧组时,大家都发现她变了,那种浓浓的忧郁悲伤打动了所有人。
2009年9月20日,李兰等人出发了,身后是几名精挑细选的摄制人员。刚开始,路还算好走,同行的每个人都劲头十足。慢慢地,海拔逐渐增高,大家越走越吃力,在氧气稀薄的山峰上,有些人呼吸都变得费劲。
2009年9月29日,距顶峰仅有百余米。李兰望着远处的西峰,鼻子一酸,那里曾经是她和队友们7年前渴望到达的地方。孙斌看着停下脚步的李兰,明白她此刻复杂的心情,提醒道:“平静心情,千万别大意。”10米、9米、8米……李兰第一个登上希夏邦马峰主峰,其他队友随后而上。站在山顶俯瞰远处,一片苍茫。李兰想大声呼唤,可她不能,她静静地站在山顶上遥望远方,摸着自己的心脏,感受它强而有力的跳动。“希望他们5个人的灵魂和我们一起回家……”李兰在心中暗暗祈祷。
2010年中旬,《巅峰记忆》制作完成。李兰和孙斌等人静静地观看,影片结束后,大家紧紧拥抱在一起。他们并没打算把它作为商业**对外推出,只是在各大登山社里播放。
“只要活着,我就会再次出发。从无知的向往到知道代价的坚持之间,山高水长。”李兰相信,对于她挚爱的登山事业,父母总有一天会明白。
关于下雪了的作文素材
导语:雪花姑娘很神奇,是她给大树穿上了厚厚的棉袄,是她给大自然铺上了一层薄霜,也是她给高楼的楼顶带上了白帽子。接下来我整理了关于下雪了的作文素材,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早晨,爸爸用他那浑厚的男中音嚷道:“可可,起牀了,外边下着大雪呢!快起来看呀!”于是我翻身起牀,连衣服都来不及穿,就爬到窗台上看,咦,雪在哪儿。我又爬到牀上,打起“豆豆”来。
妈妈起牀后,走到窗户边说:“可可,爸爸说的没错,真的下雪了!”我听到后,又想 *** 衣就去看。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下雪呢!可被妈妈拦住了,我说:妈妈,你怎么不让我去看雪啊?“可可,外边太冷,穿上衣服再去看!”停了这话,我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下子就把衣服穿好了。
我急乎乎地跑出去,哇!雪比我想象中的好看,我把窗户打开,把手伸出去,想去抓雪,可怎么也抓不到,不过我家住在六楼,风刮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生生地疼。但我还是很高兴,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看到雪!我在上海10年了,这是第一次看到雪,我激动得眼泪都快要掉出来了。我放眼望去,地面上、绿化带、车上、树上都是雪。到处白雪皑皑,雪给大地铺上一层薄薄的被子。可是地面比较热,不一会儿,学就开始融化了。听爸爸说:在北方的孩子,冬天大雪纷纷扬扬地落下,可以堆雪人、打雪仗。我一边蹦、一边说:爸爸,我要下去玩雪!“好吧!但你要吃好早餐!”
我稀里糊涂地吃了早餐。像豹子一样飞奔下去。因为今天我们家的车要去保养,不得不开车,可是雪下在车上,车门被冻住了,爸爸用了很大的力气才把驾驶室、副驾驶的车门拉开,可是后排座的车门怎么也拉不开。我有些气急败坏了,怎么进去呢?爸爸怎么也没有把后排座的车门拉开,还开玩笑说:“你跑到宝山吧!”妈妈说。“不要,不要,那我想吐的。”我的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说。这时我才发现,原来下雪也有不好的地方,给我们的交通出行带来许多不便。爸爸笑嘻嘻地说:“只能从前排副驾驶位置爬进车后排。”我只好答应了。
虽然雪给我们带来麻烦事,但我依然爱你—雪。
早上起来时,偶然向窗外一看,对面的屋顶上白茫茫的一片,心中不免有些喜悦,呵!下雪了。
雪,还不算太大,与其说是雪,倒不如说是一些小冰粒,而这些小冰粒,调皮的降在树枝上、屋顶上、小草上。雪白雪白的,对面的院子镀上一层白银。让你忽然像到了老舍笔下的那冬天的济南。只可惜你感觉不到济南冬天的温暖。四周充满严寒,这让你忍不住打抖。
在上学的路上,你一边走一边观察着雪景。树枝上捧着一堆一堆的小雪球儿,小草上也背着一团小雪球,那汽车上呢?早就已经覆盖上一层洁白的被子,天空上在密密的飘着雪花,仔仔细细的看着,突然觉得这一切是多么的平静、多么的和谐,和旁边沾了点薄雪的松树搭配起来,煞是好看,如果天空不是灰濛濛的,而是蓝得像一块水晶,那不知该有多么好看啊!
偶尔看见一两个孩子拿着小雪球,东望望西看看的走着,突然脸上露出调皮的笑容,并奔跑起来,哦,看来他已经找到他的玩伴了。
到了教室,你擡头向窗外望,就会看见对面的院子,它恬静而和平,散发出淡淡的、雪特有的那种香味,那个院子本来就有山有水,再加上一点雪的点缀,真是奇妙美丽,像是一幅水墨画,估计不论是多么优秀的画家,都描绘不出来吧!
雪还在下着,不一会儿就变成了鹅毛大雪,随风飘舞,天地间变成了白茫茫的一片,这些可爱的雪精灵还在半空中跳着舞呢。这个雪和南北极的雪不同的,那里的雪下起来,像利剑一样,铺天盖地的,四周变得昏暗,不明亮,不见一丝光。而这里的雪呢?轻飘飘的,就如从天空中撒下千万颗珍珠。
下午,雪停了,太阳终于从云层里钻了出来,散下丝丝金黄的阳光,里漫步在校园里,贪婪的吸者新鲜空气,一切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似的,只有那草丛间残留的雪,才能证明刚才那场雪,不是梦。
北方,如果冬天不下雪,是很让南方人小看的一件事情。
想想也对。北方就得有北方的样子,怎么冷都不过分,但不下雪就过分了。
小孩子盼雪,最大的愿望是去雪地里堆个大雪人儿。堆雪人儿没规矩,头大身子小行,头小身子大也行;浓眉大眼行,斜眼儿歪嘴儿也行;缺胳膊少腿更没有问题。总之,随心所欲,想怎么堆就怎么堆;怎么堆怎么像。
小时候玩儿雪的花样真多。在雪地上用树棍儿画画儿,脚跟错脚跟在雪地上踩出车轱辘印,用铁筛子扣麻雀,打雪仗,把黄萝卜埋到雪里冻着吃,用小铁通在火炉上化雪水等。最过瘾的是打雪仗。一帮人,不停地攥雪球,不停地呼喊着东扔西打。最后是手也冻红了,鼻涕也过河了,棉鞋溼的能拧出水。但玩儿的高兴啊,回家挨骂也值了。
那年在兴安南路开铺子,冬天下雪了,就在铺子门口堆个咧嘴儿笑的雪人儿。插满糖葫芦的大草棒子天天让雪人儿“扛”着,过路人看了,觉得有意思,掏钱买一串儿。也是这一年,旸爸爸要坐飞机到郑州去办事,上午的航班。可早上起来一看,好家伙,天上地下白茫茫一片。怀着侥幸心里打车去白塔机场,一直等到午后,飞机仍不能起飞,继而航班取消。看他垂头丧气返回来,我不禁失声大笑。直笑的漫天雪花跟着我一起哈哈大笑。
去年,小外甥女贵贵要和爸爸妈妈回呼和浩特来过春节。这个出生在南方的北方孩子,只在电视上见过下雪,却没见过真正的雪。所以她说,要是呼和浩特的春节能下雪就好了。说来也怪,自从贵贵说想回来看雪、玩儿雪,去冬好几次要下雪的天气预报,最后都成了瞎报。所有的雪花似乎都给贵贵攒着,贵贵啥时候回来,雪就啥时候下。
年三十的天气真好,可谓阳光灿烂,没有丝毫要下雪的迹象。夜里十二点下楼放炮接财神,也没有下雪,可大年初一早上趴窗户上看,下雪了。忐忑之余,旸打电话给机场的同学,告知说可以正点起飞,可三个小时后呼和浩特什么情况,就不知道了。但有一点,只要飞机飞来时我们这里雪停了,降落就没有问题。可喜的是,飞机正点到达。
从汽车一进小区,贵贵就开始踩雪玩儿,玩儿的天黑也不回家,和姐姐们在底下堆雪人儿。姥姥问好玩儿吗?她说,我想看从天上飘下来的雪花。
老天爷爷真听贵贵的话,大年初二真的是大雪纷飞,而且是真正的鹅毛大雪。我们披上花围巾,穿上五颜六色的蒙古袍,在院子里照相。是好几个照相机不停地照。
20xx年的雪来的更有意思,不迟不早,正好是节气小雪这一天,下起了大雪。
赏雪是在满都海公园。桥含烟柳,雪映凉亭;树上的黄叶、绿叶还没落尽,又披了厚厚的白雪;湖水也没结冰,清亮亮显出好看的倒影。我们和赏雪的人摩肩接踵,互相成为彼此的背景。
赏雪归来,照片发到微信上。坐在空调屋里弹钢琴的贵贵看了说,好想回去,真凉快。但贵贵不知道,这几天又下雪了,是数九寒天那样的雪,她回来根本受不了。
计算语言学文科能学吗
文科生学习计算机语言学是可行的,确实有一定的难度。知乎上已经有计算机语言学的专业人士对这个学科所需要的知识做了比较系统的归纳,我们在这里分享一个学生案例,据此来说说文科生应该如何去转专业学习计算机科学。
一、 计算语言学从哪些方面来准备
作为一个交叉学科,这个专业的人一定是“能文能武”的。
课程方面:
语言学:
不知道小伙伴们的“文科”具体是什么。我有一位学生是法英双语专业出身,她的专业课上直接就包括了“话语分析”。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到如何将相关信息关联、组织和表达,并且被人所理解。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表达和被理解,其实微妙的被数量原则、质量原则、关联原则、方式原则等基础会话原则所操控。
除了课堂学习之外,学生又主动阅读了大量语言学著作,比如 B.布洛赫、G.L.特雷杰《语言分析纲要》和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等,加深对句法、语义等的理解。这是计算语言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计算机方面:
这一块也是大多数文科生,或者转专业申请的学生最为 concern 的。实话说不是计算机科班出身的人确实难度不小。算法、机器学习等概念对于“码农”们来说是很基础的,但是纯文科生会显得非常难和陌生。
这里要给文科同学打鸡血了。刚才介绍的法英双专业的同学是个妹纸,而且是一个非常有决心和毅力的妹纸。自从有了从事自然语言处理(NLP)职业的想法后,她利用大三的寒时间,参加了一个 Python 的训练营,高强度的实战训练,让她从最初的零基础,到利用编程来建模用实际数据解决问题。
作为文科生,她在中间也遇到过很多困难,但是选择了坚持下来。除此以外,她申请跨到计算机系上了数据结构、机器学习、Ja 编程等课程,这些基础课的学习,对于一个文科生转到计算机语言学专业是非常重要的。
科研/实习:
计算机语言学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仅仅完成一些课程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该同学在申请季前夕参加了一个自然语言处理和深度学习的项目,对她研究生转专业是至关重要的。
在该项目中,她独立制作了一个聊天机器人(Chatbot),用天气预报数据作为素材,进行训练,让机器人可以回答关于某个城市的天气状况和空气质量等信息。该项目中间也遇到了诸多挑战,比如机器人“答非所问”,语调生硬等等,启发她思考如何来加强语义分析和情感识别方面。一些项目中待解决的问题也直接激发了学生继续深造的热情。
二、 申请美国研究生的策略问题
正如其他业内知乎答主的所说,美国始终走在计算机语言学的科研前沿。有条件的情况下,申请一个美国的研究生,将成为文科同学走进计算机语言学领域,从事相关工作的一个重要踏板。
但是该领域近年来随着“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概念变得炙手可热。大量计算机背景的申请者都来申请这个项目,使其难度对于文科背景的申请者来说是很大的。
选校是其中关键一环,这个要根据申请者自身的竞争实力和学校的录取难度以及未来职业规划来综合决定,所谓的“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而这时候往往申请者对于国外院校的了解也只是学校和一些留学网站上面碎片化的信息,对于自身的定位更是难以把控。还有就是搜集和整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制作自己独特的文书其实也是需要耗费自己大量的时间经历的。
笔者在 7 年间辅导过很多同学进行半 DIY 申请,发现很多同学这个时候也还在努力的刷 GRE、托福成绩,同时大三暑基本都在做全职的实习,大四上学期申请季也都还有学校的科研项目在做,或者还有几门课程在上。这样的矛盾情况下,其实选择咨询计算语言学亲历过整个申请过程的“过来人”和对近年来积累了大量辅导同学成功案例的老师可以事半功倍。
作为棕榈大道的“全能主导师”之一,我就真的要安利了。
前面所说的那位同学由于有较好的前期规划,做了很多准备工作,申请季的时候,我们给她安排了在 UW 就读的何学长帮助她分析自身定位,选择了计算机语言学比较有名的几所学校,又避免了以自己所短,来博他人之长(那些纯 CS 的同学在某些特别强调算法和编程背景的学校有很强的竞争)。
同时,文书的打造也是重要的环节,个人陈述配合好简历等其他材料,展现申请者独特的优势。通过与申请者详细的沟通,我们深入挖掘她的兴趣,巧妙的展现她独特的“文科”-语言学方面的理解和优势,同时恰到好处的展现她对于自然语言处理方面的热情和清晰的职业规划,最终成功地打动了评审委员会。同学目前已经拿到了 ASU 的 offer,还在争取其他学校的录取。
最后希望文科有志于转计算机语言学的同学们都能勇敢地追随自己的梦想!
墨迹天气分析报告
一、市场概况
墨迹天气是一款通过手机、平板或TV等终端向用户提供天气信息的应用,2010年创建以来,累计装机用户达到5.56亿。易观数据统计表明,截止2018年,墨迹天气在应用全网排名31位,一级领域实用工具排名第二,二级领域天气类应用排名第一位,占据市场份额5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天气类独角兽。
2017年8/9/10三个月,墨迹天气月活跃用户量均破亿,其中九月份达到了11262.65万,接近淘宝用户的四分之一,远超其他同类应用。在品牌认知度和用户满意度方面,墨迹天气在行业中也处于领先地位,占据市场主要位置。
2018年初,据北京墨迹风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证监会递交的创业板招股书显示:2017年墨迹天气的净利润是4729.32万元。
墨迹天气的主要营收来自广告收入,占据90%以上,营收单一。近年来,移动设备附带天气应用和其他应用增加天气预报类模块的比例越来越高,且精度也越来越高,墨迹天气的流量正在被侵蚀。此外,90%以上的用户只安装一款天气类应用,说明了市场上天气预报类应用的准度接近,一款应用就可以实现用户需求。尽管墨迹天气因为入门早,形成用户路径依赖,占据着庞大的流量,但和其他同类应用之间的核心功能差异并不明显,可替代性高,没有形成明显的竞争壁垒。
二、用户分析
1、用户画像
墨迹天气用户以中年及以上人群为主,高达90%,其中30~50岁的约占75%,50岁以上的约占15%,男女比例3:2,以男性为主,中年人对天气有更多的需求。在地域分布上,超越五层的用户来自华东和华中,主要集中在人口多,流动大的省份和地区,其中山东、河南、江苏的最多。
30岁以后,大多数人生活趋于稳定,关注点慢慢集中到家庭和工作上,他们开始工作和生活,关注能够影响的任何,中年男性更加注重规避风险,对生活的规划性的要求也较高。墨迹天气的用户画像是:男性为主,年龄30至50岁,人口多流动大地区,追求规划生活和生活品质的人群。
2、用户使用路径
从用户角度出发,用户进入APP的场景有以下几种:早晚:确定天气,第二天着装,雨具,出行方式;外出:查看特定地点未来特定时间段的天气,随时关注;异常天气的关注:对自己的影响(担心亲朋好友,或者自己做好预防准备),或者好奇关注国家大事。
从中可以提炼出用户需求:
需要查询当地未来一天或几天的天气情况;需要查询异地天气,并有渠道获得当地的实时情况;需要能够了解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极端天气情况;需要一个能够记录,并分享好天气好心情的平台。
用户集中在30岁以上,这群人既要为事业,也要兼顾家庭,时间碎片化,没有整体的时间去关注外界。然而,这类人却更加渴望和外界的沟通,了解外界的信息。因此,有价值的信息也是用户的需求。
三、功能分析
墨迹天气最核心的四大板块:天气、时景、商城和我。用户进入墨迹天气最核心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今天或者近几天的天气情况,在满足这一核心需求的基础上,可以衍生出时景社交和电商盈利的可能。
1、天气板块
作为一款天气类的工具型应用,相信所有用户最关心的就是天气预测功能。我们来对比一下,墨迹天气和其他同类应用的天气预报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月活较高的墨迹天气,还是月活较低的7日天气预报,7天内的天气预测情况大体一致,这说明:天气预测方面,墨迹天气并不占优,天气是刚需,墨迹天气并不是刚需,功能上没有有效壁垒。
此外,特定时间的天气,同一款应用不同日期预测的结果也有所不同,这说明:天气预报还需要继续改进;用户需要时时关注天气,使用应用的机会多;不同应用的天气预测差异性小。作为一款应用,用户体验最重要。我们来看一下,墨迹天气在天气功能页面的排版。
墨迹天气天气功能页面整体呈蓝色,背景是一片湖泊,湖泊里有一座古亭,更远处是朦胧的山脉,画面唯美,呈现东方古韵。页面,最下方是当天和第二天的天气情况,右下角是一个穿衣助手,还有一个实时语音播报,左上角是当天的天气情况,右上角是三个功能入口。整体来说,天气功能页面给人的感觉很舒适,一眼就能看到当天的天气情况。
三个功能入口:
第一个是类的广告;
第二个点进去是空气质量情况,下拉则出现一个高德的地图;
第三个是短时天气情况,下面配有一张高德地图的动态云图。
天气功能页面,用户能够获得的信息,总结如下:天气信息,空气情况,穿衣建议以及广告内容。天气功能页面的输出内容少,有价值的信息也非常少。广告插入和广告入口,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用户体验,间接拉低了应用的专业性和专一性。
一款应用若想要提高用户使用时间并获利,最重要的是可信、可靠,即提供的咨询或服务是靠谱的,一款工具类应用的专业性、专一性、精细化是提高用户信任度的关键。
如果我是PM:
a、增加内容输出,丰富预测内容,让用户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例如:以图文形势推送天气元素:气压情况、云层运动,空气湿度等,估算可能对天气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时间长短;
b、建立‘天气+’的内容输出模式,让用户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例如:建立天气类新闻版块,时时报导各地气候情况,加大对极端天气和气象奇景的信息输出。
c、增强核心功能,降低可替代性,形成明显的竞争壁垒和品牌效应,例如:统计各地区污染企业排放情况、车辆信息、建立模型、对未来空气情况作出预测(例如预测东北地区冬季的雾霾情况),做一个民间的天气监督和报导机构。
2、时景社交板块
时景功能是一个主打社交的版块,是墨迹天气搭建的一个时景社区,为用户提供气象信息的实时分享互动平台。也就是说时景社区是一个以天气为主题,以为载体的分享社交平台,核心功能是提供实时气象信息,然后基此衍生出交流互动。
墨迹天气时景版块分为:身边此刻、时景动态、时景专题、时景活动、明信片、热图推荐、排行榜单、观云识天、航拍专区、积分商城十个部分。此外在下面还分有:推荐、天空、风景、航拍、建筑、任务、植物、萌宠和其他九个版块。
下拉则是身边此刻、热门城市、城市排行榜、官方认证榜、官方推荐榜、摄影知识和世界此刻六个板块。
时景社区共有15个板块,显得有些乱,让人眼花缭乱,不知道怎么才能检索出有效信息,且内容多有重复。
交互方式:关注、点赞、收藏、转发和评论。
时景社区重在社交,从中随机选出30组用户进行统计,统计规则如下:建户时长6个月以上,发图量100张以上,‘身边此刻’10组,‘时景活动’20组。
统计得知:
a、用户男女比例接近3:2,和用户画像一致,女性集中在30到40岁,男性集中在50岁左右,且占总人数的30%;
b、发图数量,30左右女性和50岁上下男性用户发图量最大,平均超过500张,是时景社区的主要‘产粮’群体,并且在男性中,年龄越图量越大;
c、发图频率,以月为单位,交流互动较少;
d、女性发图地址多集中在一地或附近,男性多以旅拍为主;
e、高质量发图人数不足10%,数量不足5%;
f、高质量交互次数明显较高,活跃人群中经常出现50岁人群的身影。
从中可以得出,时景社区缺乏高质量,交流互动少,主要用户群体为50岁左右男性和30至40岁女性,男性用户年龄更加集中。
分析原因:30岁女性大多已经生儿育女成为宝妈,而且孩子已经2-5周岁,如果是全职太太,就会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生活,分享生活;而50岁左右的男性用户已经脱离了家庭生活的压力,这些人既有时间也有储蓄,开始关注生活质量,喜欢旅游。
个人对时景社区体验:交互功能单调,交流少,质量偏低,用户粘度低,交互频率低。
作为一款依附墨迹天气的社交版块,坐拥百万流量,为什么用户的粘度和交流频率如此低?
从时景社区的版块模型上可以看出,时景社区的关注点重在量,而不是质上,缺少深耕和分析主流用户群体的需求。
如果我是PM:
a、精准定位用户群日,提供针对性方案,以点破面,例如:50岁左右人群的旅行需求;
b、增加交互方式,使墨友之间更加方便交流,例如:增加私信、问询和同城墨友聚会,异地碰面功能;
c、精简社区模块,改为下拉式,增强搜索功能,例如,将天空,风景航拍等功能选项整合进搜索功能;
d、整理,形成优质素材库,增加用户使用粘度;
e、分析用户需求,增加优质来源,例如:与自由行爱好者、专业摄影合作,增加高质量作品;
f、开通一图一故事版块,单调的图是死的,故事才是活的,缺少故事的是失去灵魂的躯壳,人们更喜欢关注所带来的故事和联想;
g、增加输出内容,优质的有用的,等信息:可以参考微信中的腾讯新闻运营。
3、?商城版块
该版块已被删除。墨迹天气商城页面,也和时景版块存在一样的问题:分区太多,眼花缭乱。仔细看后,会发现这就是一个缩小版的淘宝和京东,卖的东西很杂,汽车配饰、钓具等,这些商品和天气的关联性不大,公信度和淘宝京东更是没法比。说好的“优选”呢?
据墨迹天气在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提交的上市申请文件,墨迹天气的收入95%以上来自广告,商城的收入可以说微乎其微。也正是因此,墨迹天气才决定将其下架。
如果我是PM:
恢复商城,墨迹天气并非不能拥有商城,而是应该给商城一个更加精准的定位。
精细化运营,以点破面:初期,仅上架天气衍生商品,并提供性价比测试结果参考,从用户的角度出发,真正做到墨迹精选,例如:高质量的雨具、性价比高的空气净化器等。
4、我 板块
‘我’版块主要包括会员中心、墨迹资讯、皮肤小铺、个性助手、背景小铺、生活、、休闲和本地服务等。
小小的一个版块却包罗万象,资讯、皮肤、生活、、、明信片、二手车等等,几乎涉及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该版块犯了和时景社区以及商城同样的错误,表面上看似满足了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其实并没有方便用户。不仅使应用显得臃肿,反而降低了用户体验,拉低墨迹天气应用的专业性。
一款优秀的应用绝对不会将问题复杂化,而是帮助用户解决问题。试想一下,当你打开墨迹天气的各个版块时,第一感受是什么?绝对是‘内容’太多,眼花缭乱,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了解各个板块,然后从中筛选有用的信息。
‘选择’最难。因为能够满足用户同一需求的东西太多了,他们需要从中选出最好的,最合适的。学习,生活,工作,压力无处不在,选择无时不存,用户早已身心俱疲,怎么还会有耐心和时间去慢慢了解一款应用的各个方面。能够满足他们的东西太多太多了,第一感官不佳,立马就会转向更加用户化的产品。一款应用,用户不能第一时间找到有效的信息,就说明已经偏离了航道。
如果我是PM:
简化版块,只保留核心功能:设置、皮肤等必要功能;
优化天气预报闹铃功能,使其更加的实用化,功能多样化,融入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开发小程序:墨迹移动端PC端桌面,早晚时播报天气。
想做好所有的事,最后却一件也没有做到完美。社会生产分工精细化,提高了生产力,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必然。互联网精细专一化,是趋势,也是必然。精细专一不仅是对互联网的合理利用,更是对用户情感上的满足。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