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暖和了居然冻耳朵_为什么冬天冻的耳朵疼
1.冬季冻耳朵的人每年都会冻耳朵吗?
2.那些小时候擅长,长大后却消失的技能
3.冬至吃饺子冻掉耳朵
冬季冻耳朵的人每年都会冻耳朵吗?
冬季很多人容易冻手,脚和耳朵,形成冻疮又疼又痒,有的甚至溃烂感染.生冻疮的原因除了天气冷的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和血液循环有密切的关系.冬季人的活动量少,血液循环,新陈代谢减缓,特别是手背,耳朵,脚容易产生瘀血引起局部组织坏死,造成冻疮.
指导意见:
为了预防冻疮的发生,除注意保暖外,最好的办法是经常揉搓按摩手,脚和耳朵,坚持用冷水洗手,洗脸或适当的体育活动,加快血液流动.在户外工作时,一定要吃饱,穿暖,做好各种御寒准备.如戴手套,帽子,穿棉鞋.体内衣物要保持干燥.易受冻的耳,脸,手,脚等部位要经常擦些油脂保护皮肤
那些小时候擅长,长大后却消失的技能
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冬天的有段时间,学校里的女生风靡织围巾,织手套。那时候的物质生活不像现在的孩子这般丰富,农村的冬天也冷,冻手冻脚,冻耳朵是常有的事情。我记得有一年的冬天尤其的寒冷,一场雪之后,泥巴路上结冰,仿佛就是天然的溜冰场。我的手被冻得红肿,然后溃烂,毫不夸张地说,剥开溃烂的肉仿佛都能看得见骨头。由于冻烂的手背不断有液体渗出,所以白天的时候我不得不用手帕包着。或许你会说,为什么不去医院,让医生给看看呢,那时候一是医疗条件达不到,另外家长也没有这个意识,觉得小孩儿冬天冻手冻脚也是常事儿,从来没有想过会感染啊等问题。白天的时候还好,或许是天气冷的原因,虽然手掌已经溃烂的不成样子,但是却丝毫感觉不到疼痛。但是一到夜晚洗漱的时候就很难熬了,手帕连着伤口,经过一天的时间,紧紧地粘在一起,母亲打来热水让我泡手洗脚,每当揭开手帕的时候,我都疼的哇哇叫,就这样,一天一天,结痂的伤口被重复揭开,然后再粘在一起。直到春天天气暖和的时候,才慢慢好了起来,甚至到现在我的左手手背依然有被冻伤的疤痕清晰可见。
所以后来到冬天来临的时候,学校里的小女生就开始为自己织手套,围巾。那时候家里都有妈妈织毛衣剩下的毛线,还有毛衣针。说起来也好笑,我们偷偷的带着毛线和毛衣针,在下课的间隙赶工,后来发展到在课堂上,在老师的眼皮底下偷偷的织。现在想想老师是知道的吧,只是我们以为能瞒天过海。我忘记了,我们织手套的技术是跟谁学的了,只记得一开始的时候是织的一个大拇指然后另外四个手指头是连在一起的。由于戴上这样的手套没法写字,后来不知道是由谁带头又织起了漏手指头的。再后来我们技术突飞猛进,又织了五指分开的那种。我们每天沉迷于织手套的乐趣中,也会去比较谁的手艺更好。但是,现在你别说让我织手套了,连最基本的起针都不会了。
除了织手套,我又想起了我的另外一项技能。那就是骑自行车,以前家里的自行车都是父母骑的凤凰牌的那种二八大杠的自行车。相信有很多人都有打横坐在前面的那条横杠上,或者是坐在后座上被父亲或者母亲由头顶迈腿的经历。还有由此而衍生的一系列的段子,相信很多人也都看过。我开始学自行车的时候就是用的这样一辆自行车,大家可以想象,小学的时候,体格又瘦又矮,毫不夸张 ,自行车的后座都快到肩膀的位置了,我不记得我是怎么学会骑自行车的,只知道一开始是一只脚蹬在自行车的脚蹬子,一只脚在地上划着走。后来划得越来越快,就自然而然的两只脚都能上去了,怎么形容呢,就是自行车横杠下的那个三角区域。然后突然有一天我竟然能从前面迈过横杠骑到座子上了。再后来,我学会了从后座迈腿的技术。后来的后来我骑自行车的技术越来越纯熟,到后来后座带着人我都能骑得起飞。这些事情现在说来不过寥寥数语,但在这个过程中,我摔了多少次,摔得有多狠我都记不清了。 搞笑 的是,最开始学骑自行车的时候一旦骑上去就停不来,只好围着稻场一圈一圈地转圈,直到不得不停下来的时候,就找一堆麦秸垛摔在上面。这在现在看来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一件事,在当时的情景下实在是一件很难完成的,毕竟现在的我骑个共享单车都歪歪扭扭,更别提骑着二八大杠的自行车带着人跑的风风火火了。
说起来那时候真的擅长很多技能,比如跳举过头顶的皮筋,各种花样跳绳,编手镯,叠星星,上课和同桌偷偷的下迷你象棋。很多手工艺技术做起来都是行云流水。然而现在的我却笨拙得无法言语,难道是由于年龄大了,脑袋里装不了这么多东西,所以把以前擅长的东西给覆盖了。所以你呢,你有什么技能是小时候擅长,长大后却突然消失不见的?
冬至吃饺子冻掉耳朵
天冬至,对于北方人来说别的庆贺仪式可以没有,但是饺子是必须吃的食品。小时候也长听老人念叨,说东北的冬天必须吃饺子,要不会冻掉耳朵。
北方农村冬至吃饺子是多年的传统习俗,这个吃饺子的习俗和东北的天气有很大的关系。东北的冬天外面温度很低,大多是零下20-30度,现在冬天没那么冷了,可是小时候的冬天真的会把耳朵冻坏,寒冷的天气,容易造成血液流动不畅,所以耳朵会冻得发红、发紫,甚至有的地区会把耳朵冻坏。
传说饺子最早的时候被叫作“娇耳”,发明人是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事情是这样的:那一年张仲景告老还乡,在自己的家乡白河看到岸边有很多由于贫穷,饥寒交迫的百姓,他们很多人的耳朵都冻坏了,于是,他就决定要救治这些穷苦的百姓。
民间故事
张仲景经过一番研究之后,煮出了一种“祛寒娇耳汤”,他用辣椒以及一些驱寒的药物煮制羊肉,煮好之后把里面的食材捞出来切碎,再包上面皮,形状像耳朵,起个名字叫“娇耳”。煮熟之后分给那些病人吃,每个人分两个娇耳,再加一碗汤。
这碗娇耳汤吃完之后浑身暖和,血液通畅,一段时间之后,冻坏的耳朵也就好了。由于张仲景这个给大家分发娇耳汤的过程,一直持续到了大年三十。后来,人们为了庆祝耳朵痊愈,就决定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都吃饺子。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