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极端天气如何防范

2.南北极遇极端高温,这是否影响到了国内的气候?

3.川西高原山地和四川盆地的冬夏季气温特征怎样

4.气候变化怎样影响了世界

5.南极和北极哪个更冷

极端天气如何防范

海拔低气温日较差大_极端天气和海拔的关系

暴雨发生时要切断有危险的室外电源,暂停户外作业,转移危险地带人员和危房居民到安全场所避雨。

学校、幼儿园等要取适当措施,保证学生和幼儿安全;

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路况在强降水路段取交通管制措施,在积水路段实行交通引导,驾驶人员应当关注道路积水和交通阻塞情况,确保安全;

要做好城市、农田的排涝,注意防范可能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旷野孤立的大树、建筑物和构筑物;河边、湖边、山顶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地下水出口处、特别潮湿处、山坡与稻田水面交界处、地下有导电矿藏处或土壤电阻率较小处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迎风面的建筑物和构筑物;高耸的烟囱、铁塔及金属屋面的建设物和构筑物等,都是雷电容易袭击的对象。

因此,建筑物要安装防雷装置,取正确的防雷措施,切实做好防护。

专家提出,个人若处于室外,切记不要让自己成为地面最突出物,要尽量缩小人体与地面的接触面,不要在空旷的地方使用金属杆雨伞、手机和接触金属物体,不要从事农作和骑车、开展球类活动、游泳、划船、垂钓和水上作业,不能在大树下避雨,或在山顶、楼顶逗留,要远离烟囱、铁塔等高耸孤立的物体。

若在室内,则要“三要三不要”,即要关闭门窗、远离各种金属管线、远离金属门窗,不要使用电子电器设备、不要使用太阳能沐浴、不要使用有线电话和网络。

“下暴雨,泥石流,危险之地是下游,逃离别顺沟底走,横向快爬上山头,野外宿营不选沟,进山一定看气候。”

专家提醒,若收到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要及时对有危险的居民及设施取紧急疏散避灾或保护措施;当地出现了暴雨或连续强降水后,需留心周围环境,特别警惕远处传来的土石崩落、洪水咆哮等异常声响,这很可能是即将发生泥石流的征兆;

当听到危险区内有轰鸣声、主河洪水上涨或正常流水突然断流时,应果断取逃生措施,要向沟岸两侧山坡跑,离开沟道、河谷地带,不要顺沟方向向上游或下游跑,可以就近选择树木生长茂密的地带逃生,但不要上树躲避。

南北极遇极端高温,这是否影响到了国内的气候?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然而,这个时代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生活领域,我们也在自己的领域当中努力拼搏,努力奋斗。人类在灾难面前显得非常的渺小,我们的生活都会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我们得知南北极气温遇到极端高温,这也让国内的气候受到了相应的影响,我国南北方地区气温明显下降了许多。

一、南北极气温遇到极端高温

我们生活在这个大自然当中,或许大自然会带给我们很多感触,一年四季,我们都会感受到不同的季节温度。春天已经到来,万物开始复苏。我们本以为气温可以出现上升的趋势,但是由于南北极气温遇到极端的高温,所以导致冰雪融化,导致我国国内北方出现了雨雪天气,国内出现了倒春寒。

二、这影响了国内的气候温度

生活总会慢慢的教会我们成长。由于南北极气温遇到了极端的高温,所以对我国国内的气候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春天已经到了,但是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雨雪天气,导致南方地区的气温也出现了下降的趋势。生活在北方的居民们已经开始穿上了羽绒服,当地气温逐渐降低,这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们的生活状态。因为南北极遇到了极端的高温,所以冰雪融化,冷空气逐渐下达到我国北方地区。导致我国国内气候气温逐渐降低,我们又再次过着冬天的生活。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我们的生活都会受到天气情况的影响。南北极遇到极端高温,导致北方地区出现雨雪天气,所以在我国国内出现了倒春寒,这严重影响了我国气候的温度,对人们的生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川西高原山地和四川盆地的冬夏季气温特征怎样

川西高原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地面海拔4000-4500米,分为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山地两部分。川西高原与成都平原的分界线便是今雅安的邛崃山脉,山脉以西便是川西高原。川西北高原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分为丘状高原和高平原。丘谷相间,谷宽丘圆,排列稀疏,广布沼泽。川西山地西北高、东南低。根据切割深浅可分为高山原和高山峡谷区。川西高原上群山争雄、江河奔流,长江的源头及主要支流在这里孕育古老与神秘的文明。

川西高原位于青藏高原东侧,冬季主要受冷高压影响,天气晴朗,日照丰富.如果有较强的暧湿气流到过则可以形成降水(降雪).否则,多以晴天为主.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形成的立体气候,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时间上的四季不分明给农业生产造成的缺陷。经综合分析得出亚热带,温带,寒带3个经济发展气候带,对综合利用立体气候,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应用价值。

该区全年气温较高,干湿季节分明,降水量较少,全年有7个月为旱季。其河谷地区受焚风影响形成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山地形成显著的立体气候。该区云量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年日照多为2000—2600小时,较盆地区多1000—1600小时。

………………………………………………………………………………………………………………

四川盆地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它由连结的山脉环绕而成,位于亚洲大陆中南部,中国腹心地带和中国大西部东缘中段;总面积约26万多平方千米,可明显分为边缘山地和盆地底部两大部分,其面积分别约为10万多和16万多平方千米;边缘山地区从下而上一般具有2~5个垂直自然分带。

四川盆地山地海拔多在1000米~3000米之间;盆底地势低矮,海拔200米~750米。地表广泛出露红色岩系,称为红色盆地。盆地西部地势低平,土质肥沃,西北部成都建有都江堰水利工程。盆地东部为低山丘陵。盆地中部为方山丘陵,占总面积的62%,主要由紫红色砂岩、页岩组成。盆地内还蕴藏煤、石油、天然气以及盐、磷灰石、硫磺等矿产。

四川盆地地形闭塞,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最冷月均温5~8℃,较同纬度的上海、湖北及纬度偏南的贵州高2~4℃。极端最低温-6~-2℃。霜雪少见,年无霜期长280~350天,同纬度上的武汉冬天却霜雪不断,盆地位于长江河谷中的长宁全年无霜。 盆地各地夏季始于5月底,夏长4~5个多月,温度上东高西低,西部夏天温度较同纬度的上海、武汉等城市偏低3-4度,但湿度较大,所以闷热难忍,平均气温在25℃上下,盆地气温东南高西北低,盆底高边缘低。最热月气温高达26~29℃,长江河谷近30℃。盛夏连晴高温天气又造成盆地东南部严重的夏伏旱。 各地年均温16~18℃。10℃以上活动积温4500~6000℃,持续期8~9个月,属中亚热带。东南部的长江河谷积温超过6000℃,相当于中国南岭以南的南亚热带气候。盆地气温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盆底高而边缘低,等温线分布呈现同心圆状。

盆地边缘山地气温具有垂直分布特点,如峨眉山、金佛山海拔升高百米,气温递减0.55℃和0.61℃。峨眉山顶年均温仅3℃,10℃以上活动积温586℃,气候上相当于寒温带和亚寒带。

气候变化怎样影响了世界

1、全球气候变暖可能造成海平面上升

气候变暖后,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格陵兰岛上的冰全部融化可造成全球海平面上升6~7米,南极大陆上的冰全部融化可造成全球海平面上升60米左右。

根据各地海拔高度可估计海平面上升造成的影响:全球陆地面积减小,有些低海拔地区将位于海面一下,如马尔代夫将位于60多米深的海面下。

2、在变暖的过程中,地球会面临更多的极端天气和极端气候。如持续性干旱,高峰热浪、极端暴雨洪水,沿海地区受超强台风的影响,极端猛烈的风暴潮灾害等等。

3、由于极端气候的影响,饮水缺乏、粮食减产、流行疾病等次生灾害增加。

4、受气候变化影响,一些绿洲可能会消失。

5、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往的气候变化(如冰期)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

失,而人些物种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它们的栖息地可能增加,竞争对手和天敌也可能减少.比如说桔子,过去20世纪70年代,它的最北的边界线是在黄山一线,宣城市也曾经试种过,但到冬天的一场大雪,树木就冻死了。如扬子鳄只生活在宣城、泾县和南陵这样狭小地带,如果北界线北移,扬子鳄可能会自然绝种。

6、气候的变化可导致生物带和生物群落空间(纬度)分布的重大变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区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使玉米在挪威种植成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欧出现小冰川期,平均气温也只比现在低1-2℃,就造成了挪威一半农场弃耕,冰岛的农业耕种活动则几乎全部停止。

南极和北极哪个更冷

南极和北极相比,北极更冷。

北极位于北冰洋上,主要由海洋覆盖,周围无大陆。受气候和地理条件的影响,北极地区的气温更低。在冬季,北极地区极寒且极度寒冷,平均气温可以达到-40℃甚至更低。北极地区气候恶劣,极少有植被覆盖。

南极位于南大洋上,主要由陆地(南极洲)覆盖。虽然南极洲冰盖覆盖面积广阔,但由于南极洲高海拔和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南极的平均气温相对较低。在南极洲内陆,气温可以低至-80℃以下,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区之一。

综上所述,尽管北极和南极都是极寒的地区,但北极相对来说更冷,平均气温更低,这主要是受到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影响。

北极气候环境

1、低温:北极地区气温极低,尤其是冬季。冬季平均气温可以达到-30℃至-40℃,极端情况下甚至更低。夏季也很寒冷,平均气温约为0℃至10℃。

2、极端天气:北极地区经常受到极寒的风暴和暴风雪的袭击,这些极端天气条件会导致视野受限、交通受阻,并对人类和动物生存造成极大的挑战。

3、冰雪覆盖:北极地区以冰雪覆盖为主,冰盖覆盖了北极海洋,冰川覆盖了一部分陆地。巨大的冰帽,如格陵兰冰盖,是全球最大的冰川之一,这些冰雪覆盖对周围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