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查询冬至天气_查一下冬至
1.冬至的天气特点
2.冬至当天的天气有什么说法
3.冬至天气特征
冬至的天气特点
冬至天气变化特点日照时间短,冬至前后,虽然北半球日照时间最短,接收的太阳辐射量最少。但这时地面在夏半时积蓄的热量还可提供一定的补充,故这时气温还不是最低。
冬至会不会下雨,这个是肯定的,特别是我国的北方地区下雪是最有可能的。冬至时节全国各地气温很低,差不多进入严寒的冬季。而冬至这一天北半球白天,达到一年四季中最长的一天。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
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过了冬至,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将真正进入冬季的主要时段,一直持续到四九。虽然目前江南地区仍是雨水偏多,气温偏高。冷暖空气仍处在僵持状态,不过接下来冷空气将越来越活跃。渐渐占据上风,至于冬季的降温情况会有多强,要取决于冷空气的影响程度和强度。
节气含义
从气候上看,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冬至节气,是左河水描写冬至日的地球现象、气侯特征及草木花卉生长状态的七言绝句诗。该诗创作于2013年的冬至日,发表于《中国诗词月刊》2014年11期等。
此诗以科学的语言和形象的笔触表达了冬至日特征的科普知识,故被有关文章引用。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冬至当天的天气有什么说法
冬至当天下雨意味着春节是晴天,如果是晴天意味着冬至是阴天。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冬至的由来: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被认为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时间在每年公历的12月21日到23日之间。周朝建立以后,周公派专家拿着一根八尺长的土圭去测全国的中心,在测量之后,他们把影子最长的这一天定为冬至,最短的这一天定为夏至。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于每年公历12月21到23日交节。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大阳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也是太阳直射点北返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
冬至天气特征
冬至天气特征:气温的下降。
冬至标志着进入冬季的正式开始,气温往往在此时逐渐下降。在北半球,特别是中高纬度地区,冬至之后白天的时间逐渐变短,夜晚更长,导致大地受较少的日照,无法吸收足够的热量进行加热,因此气温逐渐下降,而在南半球,冬至之后正好相反,白天逐渐变长,也会导致气温上升,进入夏季。
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冬至期间的气温较低,寒冷的天气成为冬至的一大特点,特别是在北方地区,冰冻天气和大风常常出现,气温往往在零下几度甚至更低,然而,在中国南方和海南等地,由于受到季风影响,冬至期间的气温相对而言较为温暖,但仍然会下降到较低的水平。
降水量的变化
冬至期间,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相对较少,北部地区常常会出现干燥的天气,降水较为罕见,而在南部地区,由于受到季风影响,依然可能有较多的降水,但总体来说,降水量相对较少。
冬至之后,北半球寒冷的气流会逐渐向南移动,导致更多的地区进入寒冷干燥的冬季,同时,由于气温的下降,空气湿度也会相应降低,使得雨水的形成减少,这一特点也与冬至的寒冷气候相呼应。
冬至作为一年中的重要节气,具有明显的气候特点,气温下降是冬至的主要特征,北半球大部分地区都会面临寒冷的天气。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