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河北等地仍有强降水,河北连发三个红色预警,这波降雨为何这么强?

2.为什么我国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

3.2021年为啥降水这么多?这么多雨是哪来的?是气候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4.中国降水南北多,中间少,用气象学应该怎么解释?

5.雨水是怎么来的,北方的雨水怎么会那么少,而南方的却那么多呢?

6.四川盆地为什么多阴雨天气?

7.中国降水量分布特点

河南河北等地仍有强降水,河北连发三个红色预警,这波降雨为何这么强?

中国降水时间分布原因_中国多地降水天气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自然的灾难,相信这段时间,大家在网络上都已经看到过河南所爆发的特大强降雨,这次的强降雨给当地带来了很大的灾难,直接导致当地有很多地方出现了水灾,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很多人对此表示非常的疑惑,为什么会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其实之所以这波强降雨之所以这么强,主要还是和我们的台风烟花有关。

根据网络上相关的信息报道,河南已经出现了连续多天的强降雨天气,河南全省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暴雨,强降雨等这些非常极端的天气,导致有将近十个地级市出现了特大的暴雨,而之所以这一次的强降雨会这么强,主要是因为和我们的台风烟花有关系,因为现在这个季节本身就是雨季,而在我们的大气环流形势不稳定的情况之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大陆的高压分别维持在日本海和我国西部的地区。

也正是因为两者之间维持在两个不同的地区,然后在副高,异常偏北的情况之下,就形成了一条水通道,这条水通道连接着台风烟花和河南等地区,而台风烟花的存在,就为河南等地区输送了大量的水蒸气,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一次的强降雨会这么强,而且还超过了以往所有历史上的强降雨,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一点,台风烟花的存在相当于水泵。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明显的知道为什么河南,河北等地区有强降雨的存在,而且这波强降雨究竟为什么会这么强,作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和台风烟花有关,两者之间形成了水通道,台风烟花作为水泵,一直源源不断地给河南等地区疏水,结果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为什么我国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

主要是季风造成的:

季风不仅控制了我国降水分布的总趋势,也影响到各地降水季节分配与变化。在全国范围内,11月至次年2月在冬季风的绝对控制下,降水量均十分稀少。6—8月夏季风鼎盛时期,成为全国的湿季。二者之间为干湿季过渡时期。随着夏季风到达时间和控制时期的不同,愈趋北方,雨季愈短,雨水也愈见集中。东北、华北及内蒙古等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其夏雨百分率达到60—70%左右,因此雨季短促而干季特长,这显然是由于冬季风持久的支配而造成的。在南方多雨区内,夏季风控制的5—10月间均有一定的雨量,雨季很长。但长江中游以南地区,7月在单纯的热带气团控制下,降水相对地较少。南岭山地是我国湿季开始最早的地区,由于地面气旋活动频繁,3月间降水比珠江流域还多。全国最大雨量发生的月份可以长江为界,以南地区主要发生在5—6月,以北地区是7—8月。随着夏季风南北进退的降雨带位置,一般来说4—月出现在长江以南,6—7月移至江淮流域,8月可达华北北部,9月起逐步往南退移。我国降水四季分配的特点是:(l)春季降水比重最大的是两湖盆地及其周围地区,可占全年降水量1/3。新疆伊犁河谷在30%以上,淮河、秦岭一线和西北地区约20%左右,华北和东北在10—15%,西藏高原不及10%。(2)夏季是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最多的季节,除长江以南到南岭以北之间的地区和新疆西北部山地不及年降水量的40%,其余地区均在40%以上,华北和东北大于60%,西北和西藏高原大部分在70%以上,拉萨以西的雅鲁藏布江谷地更高达80%以上。(3)秋季降水量占全年比重最大的地区是雷州半岛、海南岛,以及秦岭及其两侧包括渭河和汉水上游,约占30%。全国其他地区大都在15—20%。华北区秋雨多于春雨,春旱显得特别严重。川滇一带和青藏高原东南部,处于西南季风影响下,6—10月间夏秋雨量竟占全年80%以上。(4)冬季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为全年降水最少的季节,大多在10%以下,整个东北,华北,黄土高原,西南和青藏高原等地还不及5%。但是,台湾东北部由于东北风带来较多水汽而形成的地形雨,降水量可占全年的30%,从而造成冬雨最多,夏雨最少,春秋两季相仿的特殊四季分配。另外新疆北部阿尔泰山区和西部伊犁谷地,因冬季极地大陆气团带来少量北冰洋水汽,冬雨占20%以上,从而显得四季降水比较均匀。

南风

由于热空气开始北移,而冷空气还往往依然徘徊,此外土地、水域与空气温度上升的速度不同,春季在地球上许多地方是最多雨的季节。在中国江南地区有著名的黄梅天气,在欧洲时常有很强的风暴,在北美洲往往出现龙卷风,而北方多数会出现大风天气。

2021年为啥降水这么多?这么多雨是哪来的?是气候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极地、海洋水分蒸发增加,水汽再通过大气环流的形式形成降雨。水汽多了,降雨自然就多了。多暴雨天,只能说暖湿气流太强势了,过境时一路暴雨带闪电。

降雨(rain)是指在大气中冷凝的水汽以不同方式下降到地球表面的天气现象。

大气中的水气几乎全部集中于对流层中,温度越高,大气可以容纳的水汽含量就越多,反之就越少。一定温度下,当空气不可容纳更多的水汽时,称为饱和空气。

当饱和空气中的水汽和温度相匹配时,不会出现水汽凝结现象,但当空气达到过饱和状态时,则会产生多余的水汽并发生水汽凝结。

降雨的形成原理,因地球上的水受到太阳光的照射后,就变成水蒸气被蒸发到空气中去了。水汽在高空遇到冷空气便凝聚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都很小,直径只有0.01~0.02毫米,最大也只有0.2毫米。它们又小又轻,被空气中的上升气流托在空中。就是这些小水滴在空中聚成了云。

这些小水滴要变成雨滴降到地面,它的体积大约要增大100多万倍。这些小水滴是怎样使自己的体积增长到100多万倍的呢?它主要依靠两个手段,其一是凝结和凝华增大。其二是依靠云滴的碰并增大。在雨滴形成的初期,云滴主要依靠不断吸收云体四周的水气来使自己凝结和凝华。

如果云体内的水气能源源不断得到供应和补充,使云滴表面经常处于过饱和状态,那么,这种凝结过程将会继续下去,使云滴不断增大,成为雨滴。

但有时云内的水气含量有限,在同一块云里,水气往往供不应求,这样就不可能使每个云滴都增大为较大的雨滴,有些较小的云滴只好归并到较大的云滴中去。如果云内出现水滴和冰晶共存的情况,那么,这种凝结和凝华增大过程将大大加快。

当云中的云滴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大云滴的体积和重量不断增加,它们在下降过程中不仅能赶上那些速度较慢的小云滴,而且还会“吞并”更多的小云滴而使自己壮大起来。当大云滴越长越大,最后大到空气再也托不住它时,便从云中直落到地面,成为我们常见的雨水。

中国降水南北多,中间少,用气象学应该怎么解释?

想要知道为什么我国的降雨是南北多中间少,就必须要明白降雨是怎么形成的。想必学过初中地理的都知道,想要达到降雨必须有几个条件才可以,第一个条件就是我们的空气当中要有足够的水分才可以。第二个条件是这些水分遇冷凝结成水滴,这个时候因为他们的力度增大。导致空气没有办法在承托他们,所以最后他们降落下来形成了降雨。而我国大部分区域都是温带季风气候,所以在夏天的时候,随着东南季风的到来,他们携带了大量的水蒸气在空气当中。这个时候如果再遇到从北方过来的冷空气就会形成降雨。这是我国夏季通常降雨的形成模式,不过有时候也会有一些暖风降雨。这样的降雨形式主要是跟温度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如果长时间处于高温气候的话,那么湿热的空气是没有办法凝结成雨滴降落下来的。当然,除了这些之外,在气象学上其实还有一些特殊的天气存在,就比如厄尔尼诺现象,就可以解释我国夏季降水南北多,中间少的现象。

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当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时候,因为大洋暖流的影响,会导致我国中部地区处于高压状态。在这个时候暖湿气流就没有办法补充到这里,所以这个时候因为夏季太阳光线的直射,会导致这里出现高温少雨的现象。当然也有一部分暖湿气体会绕过这部分的高压气旋到达北方。这个时候因为北方的冷空气跟他们交融,就会形成冷锋降雨。不过总体上来看,厄尔尼诺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区域的降雨,但是总体上我们的温带季风气候还是比较盛行。所以在夏季的时候一般会形成南多北少的降雨局面。

雨水是怎么来的,北方的雨水怎么会那么少,而南方的却那么多呢?

是地理师范的,这么给你解释吧。

尤其在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面简称副高)是影响我国最重要的天气系统。副高是个闭合反气旋,气旋的西北偏西方吹偏南风,形成暖脊(暖是因为风从南边来,较为暖和)。一般而言,副高南北两端大概相距10~15个纬度,而副高中心是以干热天气为主。而在副高的偏西北方向,由于从南边吹来的较为暖的风个内陆南下的冷空气或者中纬西风(在中国东部一般比较弱了,这是由于青藏高原的作用)交绥,容易形成锋面雨,也就形成了降水。

形成降水的地方离副高中心也大概5~10个纬度距离,

在正常年份:

每逢4月底5月初,副高脊线就移到北纬20度附近,此时华南地区则“清明时节雨纷纷”了,即华南前汛期(亦称龙舟水),而此时的北方,尤其是华北平原,雨季未到,气温回升,出现“春旱”天气。

5月底到6月,副高脊线北条至北纬25度附近,此时华中地区出现梅雨天气,华南地区雨水相对减少(今年比较特殊)

7月8月,副高脊线跳至北纬30度附近,此时华中地区梅雨技结束,干旱闷热,出现“秋旱”(秋老虎),华北则形成夏汛,暴雨多发,华南地区开始受热带气旋(台风)及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降水量增大。(今年台风来得早,也是特殊)

但是,在副高移动异常的年份,就有可能由于副高移动的快慢导致某些地区降水偏多出现洪涝灾害,相对一些地区就出现干旱灾害。例如若副高脊线长期停留在北纬25附近,长江中下游地区就会出现严重水灾,相对华北东北地区就干旱严重。

四川盆地为什么多阴雨天气?

1、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丰富,气候湿润。

2、以盆地为主,地形封闭,水汽不易扩散。

3、河流众多,水汽充足。

四川盆地年降水量1000~1300毫米 ,盆地边缘山地降水十分充沛,如乐山和雅安间的西缘山地年降水量为1 500~1800毫米,为中国突出的多雨区,有“华西雨屏”之称。

但冬干、春旱、夏涝、秋绵雨,年内分配不均,70~75%的雨量集中于6~10月。最大日降水量可达300~500毫米。

扩展资料

四川盆地地形闭塞,由于北部秦岭阻挡冷空气,冬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最冷月北部均温3~5℃,南部5~8℃,较同纬度的上海、湖北、安徽及纬度偏南的贵州高1~4℃。

盆地北部极端最低温-8~-5℃,南部-5℃~-2℃。霜雪少见,年无霜期长280~350天,同纬度上的武汉冬天却霜雪不断,盆地位于长江河谷中的长宁全年无霜。?

东南部的长江河谷积温超过6000℃,相当于中国南岭以南的南亚热带气候。盆地气温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盆底高而边缘低,等温线分布呈现同心圆状。盆地边缘山地气温具有垂直分布特点,如峨眉山、金佛山海拔升高百米,气温递减0.55℃和0.61℃。峨眉山顶年均温仅3℃,10℃以上活动积温586℃,气候上相当于寒温带和亚寒带。

四川盆地中植物近万种,古老而特有种之多为中国其他地区所不及。在盆地边缘山地及盆东平行岭谷尚可见水杉、银杉、鹅掌楸、檫木、三尖杉、珙桐、水青树、连香树、领春木、金钱槭、蜡梅、杜仲、红豆杉、钟萼木、福建柏、杉、崖柏、木瓜红等珍稀孑遗植物与特有种。

在湿热河谷可见桫椤、小羽桫椤、乌毛蕨、华南紫萁、里白等古热带孑遗植物。

四川盆地的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代表树种有栲树、峨眉栲、刺果米槠、青冈、曼青冈、包石栎、华木荷、大包木荷、四川大头茶、桢楠、润楠等,海拔一般情况下在1600~1 800米以下。

百度百科-四川盆地

中国降水量分布特点

空间规律: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由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原因:中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距海洋的距离越来越远,受海洋的影响越来越小,所以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时间规律:全国大部分地区在20°C以上,气温南高北低。青藏高原和一些高海拔地区气温明显低。

形成原因:夏季北方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小,但是白昼比南方长。因此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温差不大。高海拔地区受地形影响气温低。

产生降水的主要过程有:

1、天气系统的发展,暖而湿的空气与冷空气交汇,促使暖湿空气被冷空气强迫抬升,或由暖湿空气沿锋面斜坡爬升。

2、夏日的地方性热力对流,使暖湿空气随强对流上升形成小型积雨云和雷阵雨。

3、地形的起伏,使其迎风坡产生强迫抬升,但这是一个比较次要的因素。多数情况下,它和前两种过程结合影响降水量的地理分布。

我国年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原因是东南沿海距离海洋近,受夏季风影响强烈,降水多。内陆受夏季风影响弱,降水少。

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原因是夏季风从海洋上带来丰富的水汽,夏季降水多;冬季风寒冷干燥,降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