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智利南部地中海气候的地方冬天都会下雪吗?

2.多少个国家在南极建站

3.在沙漠中心写作背景

4.霍华德·休斯的个人生活

5.智利:淡季度胜地享受鸟语花香的南美夏日

智利南部地中海气候的地方冬天都会下雪吗?

智利圣地亚哥天气预报_智力圣地亚哥天气

我们课本上学到的地中海气候最低气温高于0度只是个总体的概念,而且那只是平均气温高于0度,所以有下雪的可能。再加上,温带海洋性气候也会下雪,而智利南部又有寒流,那下雪也不奇怪。://.huaxia/xw/ksj/2007/00666087.html里面有它下雪的景观

多少个国家在南极建站

目前,世界上有20个国家在南极洲建立了150多个科学考察基地。

中国极地科学考察活动始于80年代初。1980年1月,中国首次派出两名科学家赴澳大利亚的南极凯西站,参加澳大利亚组织的南极考察活动,从而揭开了中国极地考察事业的序幕。我国从年开始独立组织南极考察以来,已经成功地组织了19次南极考察队,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其中有不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成为国际南极科学考察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我国南极考察队员如何去南极?

前往中国南极长城站的考察队员一般从北京乘国际民航前往,沿途可能经日本、美国换机后,抵达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然后乘智利民航到智利南部城市彭塔阿雷纳斯,再转乘智利空军飞机至长城站。从长城站返回时,先乘智利空军飞机至彭塔阿雷纳斯,乘智利民航抵圣地亚哥,然后乘飞机返回北京。一般每2~3年,我国都要派考察船赴南极长城站进行补给和科学考察,此时考察队员将乘船前往长城站。

由于中国南极中山站没有空中航线,所以去中山站的考察队员将乘船前往。我国一般每年都派考察船赴中山站进行补给和科学考察。考察船现在通常从上海启航,沿途将穿越赤道,经澳大利亚后,过西风带抵达中山站。

现在担任中国南极考察航渡任务的船是哪一艘?

“极地”号于1994年退役之后,担任中国南极考察航渡任务的船是“雪龙”号船。

“雪龙“号原系乌克兰赫尔松船厂1993年建造的一艘具有B1*级破冰能力的破冰船,自重1 1 4 0 0吨,功率为1 7 9 2 0马力,最大航速为1 8节,续航能力达1 . 8万海里,可以一口气从地球北极驶到南极。由乌克兰赫尔松船厂于1 9 9 3年3月2 5日建造完工的这艘船,原设计为北极地区多用途运输船,具有较强的破冰能力。能以0 . 5节航速,连续冲破1 . 2米厚的冰层。船装可调式螺旋桨,航行时操作灵活,利于破冰。用E级钢板制作的船体,即使在零下4 0摄氏度的严寒气候下,也不会变性。

“雪龙”号船拥有哪些设施?

“雪龙”号船装备了各种先进装备和科学考察仪器,船上设立的气象中心,可以接收卫星云图等气象资料,为本船在气候极其恶劣又变化无常的极地海区航行提供了安全保障。位于二层的水文资料集室,集中了一大批先进的科研仪器,其中有用于搜寻鳞虾及其他南极水生动物的鱼探仪,可在走航时测定海水流速、方向的多谱勒海流计以及用于测量海水温度、盐度、深度的“C T D”等。加上数据处理中心、样品间、伸缩吊车等配套设施,科研人员可在船上进行一系列海洋考察与研究项目。船上还设有健身房、图书馆、卡拉O K厅、医疗室、手术室等文娱、体育、卫生设施,并有一个小小的游泳池。“雪龙”号是一个流动的科学实验室,也是南极考察队员的一个温暖的“家”。

参加人类首次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的中国科学家是谁?

人类首次徒步横穿南极大陆探险队队员来自中国、法国、英国、前苏联、美国和日本。

1989年7月25日,探险队从美国飞抵我国长城站,7月28**们从南极半岛顶端出发,依靠狗拉雪橇和滑雪板,由西向东,穿越南极最高峰——文森峰山脚,到达南极点美国考察站,又穿越从南极点到前苏联东方站之间“不可接近地区”,翻越东部的极地高原,于1990年3月3日到达终点站——前苏联和平站。探险队历时220天,艰苦跋涉5986千米,完成了人类有史以来唯一一次国际合作横穿南极大陆的伟大壮举,赢得了世界人民的瞩目与尊敬。

中国参加横穿南极大陆的是当时43岁的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冰川学家秦大河。他沿横穿路线进行冰川考察,每隔50~70千米设点挖雪坑(1~1.5米深),测定冰雪参数和冰雪样,共设100个站位,取800个样品,获得了第一手完整的研究资料。

南极点有何建筑和设施

随着大陆冰盖的移动,当年的阿蒙森和斯科特留在南极点的国旗、账篷等遗物已经“搬了家”,在大约相离今天的南极点2000米的50米冰层下。位于南极点的美国南极考察站阿蒙森一斯科特站始建于1957年。这年,美国海军工程兵在赛普尔的指挥下,从麦克默多站飞行了8个小时,在离南极点13公里的地方降落,用狗拉雪橇的方法运去建筑物资,靠太阳辨别方向,找到了南极点,建立了一个简易站。现在的阿蒙森一斯科特站是15年建成的。它的主要建筑物,是由一座半埋在冰雪中的高l 5.8米,直径50米的铝制圆顶建筑物和四座独立的建筑群组成。室内设备齐全,装饰华丽,建有实验室和图书馆等。该站是为了纪念最先到达极点的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用他们的名字命名的。

l5年建成的阿蒙森斯科特站也偏离南极点。为此,该站的考察队员.每年的元月1日都要用仪器测量一次南极点的位置。插上一个新的标记。该站的补给全部由飞机来完成,站上设有通讯中心、气象中心、高空大气物理观测站等建筑。由于该站处在极特殊的地理位置,可以对赤道以南的任何向太空的发射物保持全方位的观察,便于跟踪围绕地球的人造卫星;极点又是进行大气科学和地球物理研究的极好场所。正因为如此,美国在此建站并且不惜代价配备了各种精密仪器,充分发挥了它的技术优势,取得了一批很有价值的成果,同时也吸引着各国科学家。

南极第一城在哪里?

美国的另一个科学考察站——麦克默多站,是所有南极考察站中规模最大的一个。该站1956年建成,有各类建筑200多栋,包括10多座三层高的楼房。麦克默多站是美国南极研究规划的管理中心,也是美国其他南极考察站的综合后勤支援基地,建有一个机场,可以起降大型客机,有通往新西兰的定期航班,此外,在站附近,有两座小型机场。这里还建有大型海水淡化工厂以及一座原子能发电厂(为防止污染现已撤离),建有大型综合修理工厂。麦克默多站的通讯设施、医院、电话电报系统、俱乐部、**院、商场一应俱全,仅酒吧就有4座之多。麦克默多站还有私人工程公司,在麦克默多站周围和较远处的各种实验室里,每年冬季有近200名,夏季有2000多名科学家在从事各学科的考察研究。每年在这里工作的来自世界各国的外籍科学家都在20~50人左右。每年的夏季,一架架大型客机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把成千名游客运往这里,以观光南极洲的风。麦克默多站的夏季,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就像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故有“南极第一城”的美称。

俄罗斯南极考察站有什么特点?

美国在南极洲的考察基地以大著称,俄罗斯(前苏联)在南极洲的考察基地则以数量多、分布广而闻名,在南极大陆周围,共分布着俄罗斯的8个常年考察站和6个夏季考察站。由于俄罗斯财政紧张,现大多暂时关闭。

俄罗斯的青年站,在规模上仅次于麦克默多站,该站建于1962年,以后几经充实、扩建,现在不仅有大功率的无线电中心,还有向大气发射气象火箭的基地,有装备良好的科学馆、实验室和计算中心。该站是苏联在南极的气象中心,与和平站一起服务于它在南极大陆周围的船只,为飞机和船只的安全提供气象保证。该站主要的科学研究项目有:极光、电离层物理学、地磁学、冰川学、海洋学等。该站建有大型机场,飞机不定期地飞回本国。

南极最高的考察站是哪一个?

俄罗斯的东方站是所有南极考察站中海拔最高的一个,海拔3600米。这里空气中的含氧量很低,相当于其他大陆5600米高的空气含氧量。东方站几乎是南极洲最冷的地方,1983年7月21日,测得一89.2度,人们将这里称为南极的“寒极”;在这里冰川学家打出了世界最深的钻孔,深达2600米(打到3700米);由于这里气候酷寒而且风大,被称为南极不可接近地区。该站一般有30名左右的工作人员,主要从事地球物理、高层大气物理、气象学、环境学和冰川学方面的研究。

日本的昭和站是什么样?

在纷纷南进的征程中,不甘落后的是日本人。第二次大战结束后不久,在经济尚未恢复的1956年夏季,日本南极考察探险队乘“宗谷”号破冰船,在东南极的吕佐夫一霍姆湾一带考察,于1957年1月29日建成昭和站(南纬69度、东经39度)。该站坐落在南北长、东西宽的一个露岩岛上,海拔高度为43米。该岛与南极大陆之间隔着有5公里宽的翁古尔海峡。该站经过多年的扩建和完善,目前已有20幢建筑和3座发电站,总建筑面积已达2900平方米,各种车辆装备40多台,每年在站上越冬人员为30名左右。该站处在极光带,几乎每天都有极光可见,因此是开展高空大气物理学研究的极好场所。该站建有4座火箭发射装置,在这里发射探空火箭是深测高空的理想手段。

昭和站的建立,曾为日本南极考察队到达南极点的考察立下汗马功劳,也是日本南极考察队取得重大研究成果最多的站。

英国的南极考察站重要进行哪些研究工作?

英国在南极建立了7个考察站,主要进行大气科学、地球科学和生物学的研究,其中大气科学共分三个专题项目:气象学(包括气候、臭氧、太阳辐射、污染)、磁学(包括绝对磁场、磁脉动)、电离层(包括太阳与地球的关系、磁大气层科学)。

英国在南极的考察站处于有利的地理位置,对理论研究可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因此,对其资料的质量,他们自称享有很高的国际威望,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因粒子降落和大气结构变化所出现的各种现象。英国在地球科学和生物学的研究上也都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丰富了整个南极研究的理论宝库。

南极最小的常年考察站是哪一个?

南极考察站几乎都是在各国的直接支持下建立的,但在众多的南极科学考察站中,只有国际绿色和平组织建立的“世界公园”站是唯—不属于主权国家的常年科学考察站。还有一个由捷克民间组织建立的“常年越冬站”也十分特别。它就是建在南设得兰群岛的纳尔逊岛冰帽上的捷克斯洛伐克站,这个站是现存的各国南极常年科学考察站中最小、条件最差、人数最少的常年考察站了。它的全站建筑仅是两座不到10平方米的木板房,无水、无电、无任何通讯设备,仅有2名队员在这里度夏和越冬考察。两名捷克队员在如此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坚守在一个孤岛上,在风暴肆虐的南极隆冬,仍然坚持常年生物考察和气象观测,精神难能可贵。

各国在南极的考察站为何多建在沿岸?

南极考察站一般选在南极大陆沿岸,而且地势相对平坦。之所以选在大陆沿岸,主要是考虑大船不能靠近陆岸,要用小艇卸运物资。这样就便于登岸,物资卸运方便,补给容易,而建立在内陆的考察站,又必须用飞机或雪地车再将物资转运一次,费时费力。同时因为沿海岸地域一般比内陆温度偏高,冰雪融水易形成较大的湖泊,考察站就有了充足的淡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污水的排放问题,按照《南极条约》有关保护环境的规定,污水必须经过严格处理才能排放到海中,为了达到排放标准,就要增加净化设备,为了节约经费,减少和缩短入海的管道,考察站建在南极大陆边缘是十分有利的。所以,大多数的南极考察站都建立在沿岸。

南极考察站的选址有什么原则?

要在南极洲建立一座科学考察站,首要的任务是选好站址。也许很多人会感到奇怪,南极洲那么大的地域,还不是随便找块地方就行了。问题并不那么简单,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建站的条件;其次是有没有科学考察的价值。根据分布在南极洲的50多个常年科学考察站和100多个夏季站的情况,各国在南极洲选择站址的条件基本是相同的,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几条。首先,有裸露基岩的地域。考察站之所以要建在裸露的基岩上,主要是因为对建房的地基要求极为严格。建立在基岩上的房屋更能有效抵御南极狂风的袭击。其次,人员和物资运输要尽量方便,最好建立在沿岸。第三,要有利于综合性内科学考察。换句话来说,就是要建站的区域,必须有科学考察的价值,这一点非常重要,也是决策者首先要想到的。因为千里迢迢到南极就已经非常不容易,再把考察站建立在荒凉的大陆,又要付山极大的艰辛,若再没有科学研究的价值,简差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说这—条标准也是各国选择站址的—条至关重要的条件。

南极内陆考察站的用水是怎样解决的?

建在南极点的阿蒙森一-斯科特站,以及苏联的东方站,都建在冰盖上,他们又是怎样解决淡水的呢?简单来说,就是取冰雪来化水,但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能源消耗。为了减少人力的消耗,有的内陆考察站在蓄水池边缘建立一堵弧形墙,利用风吹雪进入蓄水池。一旦蓄水池内的水少了,就用推土机往蓄水池内推雪,经过加温以保持池中有足够的生活用水。

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如何保护南极环境?

为保护南极的自然环境和生态,中国南极考察队要求全体队员遵守南极条约有关条款,严禁追逐、惊吓动物,更不准伤害和捕捉;不经站长批准,任何人不得随意集各类标本样品,科学考察集标本、样品,要在统一组织领导下进行,并登记造册;不得进入动植物保护区,保护南极植被,不准毁坏和任意集;保护南极地区的纪念物,不准乱刻乱划;要爱护友邻站的建筑、设施和装备;外出考察的一切废物(包括大便)都要带回考察站统一销毁。

最先进入南极圈的人是谁?

1773年1月17日,载重为462吨的英国“决心”号船,共有船员193人,在船长库克的率领下作环球航行时,在东经30度附近进入南极圈,这是有史以来人类第一次向南到达最远的距离,库克及其船员亦为最先越过南极圈的人。

第一个到达南磁极的人是谁?

人类为了登上南磁极点,查明它的确切位置,曾付出了极大的艰辛。南磁极的位置最早是由爱尔兰人沙克尔顿率领的探险队于1909年查明并确认的。1907年,沙克尔顿组织了一支探险队,雄心勃勃地试图征服南极点相当时南磁极的实地位置。到1909年1月9日,沙克尔顿的探险队到达南纬88度23分处,离南极点只有160千米的路程了。这时,猛烈的暴风雪刮得他们晕头转向,由于缺乏食物和体力不支,如果硬撑下去就可能全军覆没。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他们只得派出一支小分队,穿越南极大陆的冰盖,向南磁极前进;最后这支小分队终于到达了南磁极,并且测定它的位置是南纬72度25分、东经155度16分。探险队的澳大利亚队员莫森,在征服南磁极的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是他找到了英国人罗斯几经努力都没能找到的南磁极具体位置。后人为了铭记莫森作出的贡献,将澳大利亚的一个南极考察站,以他的名字命名为“莫森站”。

最先横穿南极大陆的探险队是哪一个?

1957年底,由英国12人组成的探险队,在极地探险家富克斯的率领下,从威德尔海沿岸的谢克尔顿考察站出发,历99天,行程3,437千米,终于在1958年3月2日到达罗斯海,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地从比较短的路线,完成横越南极大陆的壮举,成为最先横越南极大陆的探险队。

我国南极考察船怎样进行气象预报?

船舶在极地海区航行、作业或停泊时的气象保障非常重要,而且难度更大。我国南极考察船的气象服务由船上的气象保障组来完成。气象保障组把本船实时观测的气象资料,同接收卫星云图、邻近国家气象台站的传真图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做出未来24~48小时的气象预报和实时冰情预报,准确性比较高。结合国内有关单位的配合,还可作出48小时以上的天气形式分析,提供给船队领导参考。但由于极区气象复杂多变,加之预报经验不足,也偶有失误。

中国南极考察训练基地在哪里?

南极考察训练基地必须具备类极地的环境,我国的南极考察训练基地位于黑龙江省尚志市亚布力滑雪场。1986年3月,中国第3次南极考察队首次在这里进行冬季训,以后各次队均在这里进行冬训。

亚布力滑雪场是中国最大的条件最好的高山滑雪场,曾经成功地举办过亚洲冬季运动会的各项雪上比赛项目。滑雪场位于黑龙江省完达山脉张广才岭大锅盔山的北麓,距哈尔滨市260公里,交通比较方便。该滑雪场最高海拔高度为1374米,属于小山区气候,冬季比较寒冷,冬季平均气温在零下25摄氏度左右,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3摄氏度。该地区降水量丰富。每年10月中旬开始降雪,直到次年5月初山顶仍有积雪,一年的积雪期可长达半年之久。因此,亚布力滑雪场的自然环境完全适合类极地训练。

中国南极考察队员怎样进行冬季训练?

冬季训练是南极考察队员训练中的重要一环。训练时间一般在每年2至3月份,训练的主要内容有,了解南极自然地理概况、中国南极考察概况和本次考察队的主要任务;野外进行滑雪、雪中登山、冰中脱险、宿营、挖雪沟和雪洞、滑落停止(翻身保护)和位置确定、方向识别等。

通过冬季训练,使队员掌握高山滑雪、越野滑雪和登山要领,尤其要掌握组结式登山技术;学会当人员或车辆陷入冰缝时如何通过绳索迅速进行自救和互救的方法;掌握当人员从冰坡上下滑时迅速用冰镐和准确的动作使下滑停止的要领;学会雪地挖洞或挖沟进行避难的方法;掌握宿营地点选择、帐篷架设的步骤和方法,并学会用煤油打气炉和高山气炉进行野炊;学会使用地质罗盘和手持式卫星定位仪(GPS)确定位置和识别方向等。

外国南极考察队员也要进行训练吗?

为了使南极考察队员适应南极恶劣的自然环境,取得在南极地区行动的自由,避免各种事故的发生,圆满地完成各项科学考察任务,各从事南极考察的国家无不对考察队员进行严格的训练。

训练的目的是使南极考察队员熟悉下一年度的南极,内容一般包括野外训练以及根据各自特定的岗位接受专业课程的培训。

外国南极考察队员如何进行野外生存训练?

野外训练课程是各国南极考察训练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一般课程包括在帐篷中露宿;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甚至是在冰天雪地里如何进行工作;如何应付南极常见的环境困难,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巧。

整个课程涉及在南极环境下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着重于生存技巧。虽然有一些考察队员可能不想离开考察站从事野外跋涉,但是在冰雪中,在极端寒冷的条件下,以及在低能见度情况下的安全问题是与所有考察队员息息相关的。训练内容包括导航、在冰雪中行进、救生技术、野外设备操作、搭帐篷、制造紧急隐蔽处、搜索和救护、越野滑雪、攀冰技术、使用无线电台和野外急救技术等。

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中国人是谁?

世界上大约有3000多入到过南极点的阿蒙森一斯科特站。原中国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高钦泉和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海洋生物学家张坤诚,应美国国家科学院极地研究委员会的邀请,于1985年初抵达南极点的阿蒙森一斯科特站进行友好访问,他们是最先到达南极点的中国人。

年底,高钦泉、张坤诚从北京出发,到达飞往南极点的前进基地——新西兰克莱斯特彻奇市,然后换乘LC—130大力神飞机飞往南极。这种飞机是往返南极点的主要交通工具,尽管机身很重,但性能很好,行动方便灵活。它与一般飞机不同,除起落架外还配有雪橇,因而不论在陆地区还是在冰原上都可以起落,很适宜在南极洲这样的特殊环境中使用。南极的气象条件复杂,飞往南极的飞机每隔l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要收听1次天气预报。由于天气原因,他们飞往南极点的时间表曾改变了好多次。

1985年1月11日,他们终于遇上了好天气,顺利地飞到南极点。在到达南极点的当天,他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亲手把中国的五星红旗升起在南纬90度的上空,同时还把一个指向中国北京的指向标插在南极点上。

谁是第一个到达南极的中国女性?

世界各国赴南极考察的人员很多,但女性却寥寥无几。而我国妇女却从一开始就参与了中国的南极考察。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华梅,是我国第一位登上南极的女科学家。1983年11月,她应新西兰的邀请,受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的派遣,与另一位科学家许昌,参加了1983~年新西兰组织的夏季南极考察,地点是新西兰斯科特站,考察地质专业。

到达南极洲的第一位中国记者是谁?

19年1月15日至2月3日新华社驻智利记者金仁伯,访问了智利在南极半岛上建立的3个站,以及苏联的别林斯高晋站和阿根廷的奥卡达斯站。他是到南极洲访的第一位中国记者。此后几乎每一次南极考察和北极考察都有记者随队参加,他们写文章、拍照片,摄录象,把中国的南极考察工作介绍给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第一批登上南极大陆的中国科学家是谁?

1980年1月6日至3月18日应澳大利亚南极局的邀请,中国选派董兆乾和张青松2人首次赴澳大利亚南极凯西站进行为期47天的科学考察与访问,他们是第一批登上南极大陆的中国科学家。此间,他们还访问了美国的麦克默多站、新西兰的斯科特站和法国的迪·迪尔维尔站。

第一批到达南极洲的中国少年是谁?

1986年1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站举行了“中国少年纪念标”揭幕仪式。共青团中央少工委从亿万少年儿童中挑选出2名少先队员代表杨海兰和吴弘,赴长城站参加揭幕式。他俩是第一批到达南极洲的中国少先队员。

谁是横穿南北极的环球探险第一人?

19年9月2日,英国兰努尔夫·菲内斯爵士辞别了查尔斯王储,率探险队乘“本杰明·鲍英”号船驶离英国的泰晤士河,从而开始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穿越南北极的环球探险。他们在穿越南极大陆途中,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在1981年1月11日到达了新西兰的南极站——斯科特站,历时75天。1982年夏季,爵士和伯顿两人乘雪地摩托车,离开北冰洋的埃尔斯米尔岛北岸的越冬地,去征服最后的路程——北冰洋。一路上因冰墙太多,他们舍弃了雪地摩托车,拉起装有72千克物资的玻雪橇,一步步地向北极点挺进。他们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终于在1982年4月11日胜利到达北极点。经过99天的艰苦跋涉,他俩终于走出冰海,回到“本杰明·鲍英”号船,当他们返回英国时,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至此,历时3年的首次穿越南北两极的探险结束了,行程达56000千米。

中国如何开展南极内陆冰盖考察?

中国的两个南极考察站虽然都建立在南极沿岸,但至今已经成功地组织了三次南极内陆冰盖考察。19年1月18日,有8名队员参加的中国首支内陆冰盖考察队,驾驶三辆雪地车从中山站出发。此后14天里,队员们冒着零下30度的严寒,深入冰盖300千米,钻取到两支50多米长的冰芯。从这些冰芯中可以分析出近200年来的气候环境变化状况。

1998年初,又开展了第二次内陆冰盖考察,深入内陆近500千米,钻取到50余米深的冰芯。

1999年1月11日,第三次冰盖考察队深入到南极内陆1100余千米的A冰穹地区,在海拔3800多米高的冰盖上,利用我国自行研制的钻机,钻取到百米深的冰芯,打破了我国冰芯钻探的最高纪录。据测算,该冰芯的“年龄”,起码超过600岁。这次获得的冰芯,为南极科学研究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我们为什么要在南极冰盖上钻取冰芯?

南极考察队员在南极冰盖上钻取冰芯样品是非常不容易的,有的深冰芯的钻取要在南极高原上建立设施齐全的考察站,花费无数的人力物力,费时几年才能完成。当然,科学家在北极的一些冰川和青藏高原的冰川上也钻取冰芯,但较在南极要容易一些。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的冰川是由每年的降雪堆积成的冰层所构成,冰雪将大气中降落的各种物质完好地储存起来,因此,冰芯提供了自冰川形成以来气候的全部历史记录。通过对钻取冰样的研究分桥,可以了解全球气候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判别人类活动(特别工业社会以来)对全球环境的影响,还可以获知天体和地球演化史上发生的重大。因此,冰雪是人类认识自然环境的重要宝库。

在沙漠中心写作背景

《在沙漠中心》写作背景: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飞机改变了整个人类的生活。在20世纪初,飞机的制造技术还不完善,同时天气预报也不准确,信息技术也不发达,对于较早一代的飞行员来说,每一次驾驶飞机上天都是一次惊心动魄的考验,开辟新航线更是一件冒险的事情。本文就发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35年,法国圣埃克絮佩里在开辟新航线时,与他的西茂恩号飞机在撒哈拉大沙漠靠近利比亚边界的地方坠落,经过三天的漫长等待,他和他的同事被北非贝督因人救了出来。

简介圣埃克絮佩里及《在沙漠中心》:

1、圣埃克絮佩里,法国飞行员、作家。于1900年6月29日出生在法国里昂一个传统的天主教贵族家庭。1921~1923年在法国空军服役。他曾经有志于报考海军学院,未能如愿,却有幸成了空军的一员,他还是法国最早的一代飞行员之一。1923年退役后,先后从事过各种不同的职业。1926年,圣埃克絮佩里进入拉泰科埃尔航空公司。在此期间,出版《南方邮件》(1929)、《夜航》(1931),从此他在文学上声誉鹊起。1939年,又一部作品《人类的大地》问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重入法国空军。后辗转去纽约开始流亡生活。在这期间,写出《空军飞行员》《给一个人质的信》《小王子》(1943)等作品,有“蓝天白云的耕作者”之称。1944年返回同盟国地中海空军部队。在二战时期的一次飞行任务中,他驾驶飞机飞上湛蓝的天空,就此失踪,再也没有回来。

2、《在沙漠中心》是圣埃克絮佩里所写的,文章讲述在1935年一次飞行中,飞机坠毁在沙漠之中,在各种求救求生措施均告失败后,濒临死亡的他却感到一种内心的平静,文章给人以内心的震撼。

霍华德·休斯的个人生活

霍华德·休斯全名:霍华德·罗巴德·休斯二世(Howard Robard Hughes Jr.)。1905年12月24日出生于美国德克萨斯。他的母亲:阿丽·斯通·加诺,来自英国贵族血统 ,在休斯16岁时因失败死在手术台上;他的父亲:老休斯来自美国,毕业于哈佛,是个石油投机商,有一家生产新型的钻井机械公司。在休斯18岁时因心脏麻痹去世享年54岁,留下的“休斯工具公司”资产约合75万美元;他的伯父:鲁珀特·休斯也是美国知名的剧作家?

霍华德·休斯一生中有过两段合法婚姻:第一段婚姻是与埃拉·赖斯 ,艾拉·莱斯的父亲是莱斯大学的创办人。两人1925年6月1日结婚,婚后休斯夫妇来到洛杉矶,他们在1929年12月9日离婚;第二段婚姻是与美国女演员简·皮特斯在1957年1月12日结婚,婚后由于休斯的古怪性格和强迫症,两人最终还是分道扬镳,并于11年6月18日离婚,也无子嗣 。

休斯第一个公开女友是默片时代“最漂亮的女孩”比莉·多夫,但是由于某些原因,两人最终没有在一起 。休斯在1935年认识了正在拍片的凯瑟琳·赫本;1937年1月19日,休斯致电赫本的“电报情书”。在1938年休斯完成个人第一次环球飞行后向赫本求婚,但赫本的家人不同意没有答应,两人随后分手。休斯致电赫本的“电报情书”在2005年被拍卖 。这段感情被看作是休斯最后一段真正的爱情 。之后休斯还与贝蒂·戴维斯、奥莉薇·黛·哈佛兰、英格丽·褒曼、艾娃·嘉德娜、拉娜·特纳、海蒂·拉玛等女演员热恋过。休斯还追求过伊丽莎白·泰勒,可泰勒并不喜欢他,休斯直接去找泰勒的妈妈说要娶她的女儿,如果可以就给泰勒的妈妈100万美元。不过最终还是因为泰勒自己的强烈反对没有成功。

50年代后,他的生活方式却出现很大转变,他开始隐居,过起了与世隔绝的生活。因精神强迫症而受尽折磨。1958年,性情怪异的休斯移居到智利首都圣地亚哥附近的一块沙漠 。

晚年的休斯身上有各种不可思议的怪癖:每年只剪一次头发和指甲、喜欢尿在牛奶瓶里、不与任何人身体接触,长期注射可卡因、强迫自己记笔记。由于失眠,他还收购了几家地方电视台,这样在凌晨他就能看想看的节目? 。有一次全身赤裸坐在客厅中心看**,说自己身处“无菌地带”。他居住的地方通常会有好几个高价雇佣的医生,但是休斯很少让他们看病而且不听他们的。在他生命的末期,休斯的圈子里主要为摩门教徒,因为他认为只有摩门教徒才可以相信 。直到13年,休斯因连续工作,吸食毒品而精神错乱,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16年4月5日,正当美国人准备庆祝建国200周年时,休斯在乘坐自己的飞机从墨西哥返回家乡休斯敦的途中去世,离世时只有83斤,终年71岁 ;也因此休斯上了《时代》封面 ;他没有孩子,所以遗产由他的医学研究所继承。

对于霍华德·休斯的出生日期仍然有争论,一般认为霍华德·休斯1905年12月24日出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顿。其父母为老霍华德·休斯和Allene Gano Hughes。老霍华德·休斯是钻探石油使用的双锥旋转钻头的发明者和休斯工具公司的创办者。老霍华德·休斯发明的钻头在石油钻探史上具有革命意义。但是霍华德·休斯的父母在其十几岁的时候双双故去,霍华德·休斯继承了其父亲的大部分遗产。

在十几岁的时候,霍华德·休斯宣称其人生目标为成为世界上最好的高尔夫球员,世界上最好的飞行员和世界上最好的**制作人。

1960年美国总统选举前,理查德·尼克松被揭发其兄弟曾接受霍华德·休斯20万零5千美元的而且从未偿还而落选

霍华德·休斯最终被葬于休斯顿的Glenwood公墓。霍华德·休斯没有留下遗嘱,关于其遗产发生了大量的诉讼

不过霍华德·休斯很敬佩罗斯福,当休斯打破横跨美国的飞行纪录后,他接受了时任总统罗斯福的接见。受罗斯福的鼓励,他开始考虑为美国空军研制战斗机。当他将H-1改造成为战斗机,并打算向美国空军出售时,著名的洛克希德公司却让美国空军最终没有选择性能更好的H-1。此后多次和军方的合作,都因为他过于桀骜不驯的个性和某些军方高层对他的偏见而未能实现。不过他研究飞机不是为了得到军方的巨额订单,而是为了不断挑战蓝天的梦想。其后他主持研制的XF-II型侦察机成为后来U-2型侦察机的原型。而在那次试飞中,他险些丧命。当他被人从坠毁的飞机里救出来时,人们以为他肯定活不了了:他的心脏移位,肺部大出血,折断了8根肋骨,头盖骨和锁骨骨折,全身严重烧伤。然而,他不但活了下来,而且仅半年之后,报纸上又刊登出了他头缠绷带坐在飞机舱里的照片。 这就是充满探寻未知的和能够创造奇迹的自信的飞行家霍华德·休斯,一个永远向蓝天挑战的骑士,就连辞世他都宿命般地死在了他钟爱一生的飞机上。他不断拓宽自己涉猎的领域,经历了多种多样的人生。如果说霍华德·休斯还有什么遗憾的话,也许就是没能全部实现18岁时那个公开宣布的愿望,他没能成为世界上最好的高尔夫球手。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霍华德·休斯

智利:淡季度胜地享受鸟语花香的南美夏日

在圣地亚哥市中心繁忙的交通道路上,舞蹈演员和她的鼓手搭档在红灯时即兴表演。

如果在你的印象中,南美洲的智利只是一个铜矿丰富的矿业国家,那你就out了。其实智利也是一个独特的淡季度胜地,旅游丰富。北美和亚洲的雪季,真的是鸟语花香的南美夏天。

圣地亚哥有浓厚的文化氛围。

智利的地图就像一个细长的带状公园。首都圣地亚哥位于这个带状公园的中心。所以,在智利周边旅游,一般都要从圣地亚哥转机。

圣地亚哥的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建设得很好。除了地铁,市区到处都是招手就能叫到的大公交和出租车。但是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的路牌,以及商店和餐馆的名牌都是西班牙语,有点不方便。另外,这里的酒店和机场的电源插座只能插两个平行的圆柱形插座。的是,在我们去智利度之前,我们买了一个国际插座,每天给手机和电脑充电都很方便。

我们在当地圣诞节的早晨到达了圣地亚哥。司机告诉我们,圣诞节当天当地大部分餐厅照常营业,吃饭没有问题。他特别建议我们去离酒店不远的著名海鲜市场Mercado Central品尝当地的海鲜。

还没进大楼顶的海鲜市场,就闻到了开胃的海鲜味。当我进入市场时,我看到了许多兴奋。这里不仅有卖新鲜海鱼贝类的摊位,还有很多海鲜馆,据说非常有名,座无虚席。

智利人的生活水平似乎很好。尤其是周末,从下午到凌晨,我们酒店附近的酒吧和餐厅总是爆满。人们喜欢在餐厅外的遮阳伞下喝酒、吃饭、聊天,似乎很享受生活。我相信圣地亚哥人的幸福指数不低。

圣地亚哥有许多餐馆和酒吧,还有天主教堂、公共汽车和出租车。市中心的步行街也很大。在这里,虽然中国餐馆很少,但商店里卖的很多东西都是中国制造的。

有趣的是,圣地亚哥有很多书店和音像制品。每天傍晚,酒店附近的街上总有几个卖二手书的小摊,文化氛围很浓。如果你在城市的公园或主要街道上散步,你总会遇到音乐家演奏和唱歌,许多路人会放下一些钱来表示感谢。在城市的一个繁忙的十字路口,我们看到一位穿着华丽裙子的女士。红灯一亮,她就手舞足蹈,男伴在打铃鼓,声音不低。然后在绿灯放行前,去打开窗户的车上给钱收钱,也算是有特色的自力更生吧。

圣地亚哥在治安、秩序、生活水平上似乎比南美其他大都市要好,但是食物和物价都不便宜。当我们访问圣地亚哥时,银行汇率大约是1美元兑590智利比索。在小店外面买一瓶矿泉水要花800比绍,在普通餐馆点一顿饭花1万比绍是常有的事。当我们参观市中心的步行街时,当我们去公共厕所时,我们必须在一个窗口付钱买票。一个人加一张收据要450比绍,好像比欧洲一些城市上厕所还贵。

火烈鸟展翅飞翔,红黑相间的翅膀像火焰一样燃烧。

拜内国家公园风景如画。

我们乘早班飞机离开圣地亚哥,越过连绵起伏的山脉,三个多小时后抵达智利南端的蓬塔阿雷纳斯机场。旅行社接我们,安排我们坐大巴去白乃国家公园。

一路上,道路两旁长满了丰茂的青草,很少看到人和房屋。我看到牛羊马群懒洋洋地享受着雪山下的阳光和嫩草,感觉它们挺幸福的。

位于高原上的白内国家公园,以雪山、瀑布、冰川、河流、森林、动物、蓝湖等美景闻名于世,保持着良好的原生态美景,风景如画。

我们还参观了国家公园里著名的米顿洞景点。这个洞穴非常巨大,有12000年前早期人类活动的痕迹,包括石器等。在洞口,矗立着这里出土的南美树懒模型,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拍照。

参观完米隆洞后,我们进一步进入国家公园,眼前的湖泊变得越来越美丽。

白内国家公园的雪山特别美,特别震撼,因为雪山下有森林,森林下有大面积荡漾的湖水,还有水流和气势壮观的瀑布。瀑布以翡翠的颜色落下,背后是高耸的雪峰和不远处峰顶的云彩。风景真的很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将智利拜内国家公园命名为地球上最美的地方之一,名副其实。

其实白内国家公园的冰川可能更有名。我们乘坐游轮去看著名的塞拉诺冰川。经过大约一个小时的航行,游轮停靠在冰川脚下的码头。下船后,我们冒着蒙蒙细雨,跟着导游沿着蜿蜒狭窄的湖景优美的山路,匆匆赶往冰川。在这里,你的双手可以触摸到这条万年冰川的原始之美。人们忘记了绵绵不绝的细雨,用相机和手机拍摄冰川。回来的路上,雨停了,太阳又出来了,路边的树上挂满了深红色的果实,塞拉诺冰川在阳光下更加壮观。

白内国家公园是吃烤羊肉的好地方,水生植物丰富,牧场很多。果然,离开冰川后,我们的游船航行了20分钟,到达了另一个码头,那是一个巨大的烧烤食堂。旅行团里每六个人就有一张桌子。每个人都有一杯红酒或其他饮料。新鲜松木烤羊肉端上来了。

饱餐一顿后,坐游轮回来,顺着螺旋桨顺着游轮尾部喷出的水花回头看雪山和冰川,感觉回味无穷。南美不能去智利度;在智利旅游,一定要去拜内国家公园,欣赏美丽的风景和美味的烤羊腿。

月亮谷,别错过温泉之旅

我们从智利南端的蓬塔阿雷纳斯机场乘坐早班飞机,在圣地亚哥转机时间不到一个小时。我们在下午1点到达智利北部的卡拉马机场。走了一段山路后,大巴把我们带到了月亮谷景区的旅游村酒店。

村里就像用干铺土坯建的旅馆,一间一间的,几乎每家都住满了。我们住的酒店院子里有一个小游泳池。一池清水驱散了这里的热浪。院子里的仙人掌长得比人还高。

这里太阳落山也很晚,这个季节几乎每天都有太阳,不需要天气预报。下午4: 30,我们预定的旅游大巴准时在酒店门口接我们,直奔月亮谷国家公园。

月谷公园以沙漠、盐碱海滩和站在一望无际的悬崖上看日落而闻名。据说这里的风景像月亮。到了晚上,当月光落在广阔的月亮谷时,由于地面是白色的盐碱沙滩,还有各种形状的沙丘、沙漠和山谷,真的是月光如银的感觉,令人神往。

我们还参观了火烈鸟国家动物保护区。当我们看到火烈鸟展开翅膀时,上面火红的翅膀和下面黑色的翅膀像火焰一样燃烧。导游说,正是因为火烈鸟从小就是盐湖里虾的主食,加上盐湖丰富的矿产,使得火烈鸟白色的翅膀上长出红色的羽毛,下长出黑色的羽毛,成为一个天生尤物,美貌非凡,举止大方。

游览月谷景区,享受普里塔马温泉河的馈赠。当我们在温泉池游泳,泡温泉的时候,前一步流下来的温泉瀑布像倾盆大雨一样落在我们的头上和身上。感觉真的很酷。所以,去智利的月亮谷游玩,别忘了带上泳衣和泳裤,也别错过了去普里塔马温泉的温泉河游玩的难得机会!

复活节岛有强大的旅游业。

新年伊始,我们再次经由首都圣地亚哥飞往神秘的复活节岛。机场不大,但这是一个热带岛屿,到处都是棕榈树、椰子树和各种各样的花,海风习习。

这里和智利有两个小时的时差。智利不大,但复活节岛的版图真的不算近。任何去过复活节岛的人都会称赞它是南太平洋上一颗真正的明珠,特别是它有着的历史和文化。

复活节岛形状像等腰三角形,面积很大,人口只有6000人左右。据说,1772年,荷兰探险家在南太平洋发现了这个无名小岛,那天正好是基督教的复活节。此后,该岛被命名为复活节岛。

自从美国军方为航天飞机紧急备用项目在复活节岛设立机场以来,越来越多的游客从智利、欧洲、美洲、巴西、阿根廷和日本来到这里。旅游业不仅拯救了复活节岛,也让这里的岛民变得富有。至今,旅游业几乎是这个岛上唯一的产业。

在新年前后的旅游旺季,岛上的酒店并不便宜,一个房间一晚超过150美元是很常见的。在岛上的餐馆吃饭也不便宜。十几块钱的饭是最低的。想在岛上吃中餐?那你只能在附近的店里买中国进口的康师傅方便面了。

有趣的是,复活节岛四面环水,但海鲜都是从智利进口的,价格不菲。想想也是。岛上的酒店、出租车、零售商店和旅游纪念品商店、旅行社、汽车租赁公司和海潜冲浪游乐服务公司都可以轻松赚钱。再加上旅游业刺激的修路、种花、建筑行业,哪里还会有人下海当渔民?

这个南太平洋上的孤岛,曾经长期与世隔绝,基本上是城市市民。种庄稼、种菜、养牛的农民只有100多人,基本没有渔民。尽管有火山口,但我们可以看到岛上有一大片平地。

虽然1月到3月是复活节岛上最热的夏天,但我们并不觉得湿热舒适。岛上还有一个特别精致的海滩,水下白沙,水深平缓,特别适合家庭游泳。

当我们正在海边欣赏一个又一个巨大的摩埃石像时,巨大的白浪撞击着岸边的岩石,激起巨浪,景色十分独特壮观。

复活节岛是如此缺乏食物和衣服。为什么人们要牺牲自己的生命,在海边雕刻、搬运和竖立如此巨大的石像?是岛上的文化还是宗教?这个谜仍未解开。

据说大石像顶上的红岩雕刻的帽子越大,地位越高。这些石像有大耳朵、中耳朵和小耳朵。都说耳朵大的是大智慧的圣贤?中耳次之。是耳朵小的普通人吗?这有点像佛家的意思,大耳垂是福,大耳朵是佛。

复活节岛上有许多彩虹。夏天的复活节岛,据说下雨的时候会下雨,但是不会持续很久。当我们参观海边的摩埃石雕,在海边散步拍照,或者在酒店附近的餐厅用餐时,我们都会看到细雨过后美丽的彩虹。

复活节岛上的这些巨大的摩埃石雕可以算是赏心悦目了。他们一定是欣赏了无数道五颜六色的彩虹才让自己不再那么深邃孤独。

这个岛上还有一个旅游胜地叫Ahu Tongariki,去复活节岛一定不能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