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在古代的说法是_极端天气在古代的说法
1.三伏是哪三伏
2.最热的夏天,出现于乾隆八年,热到啥程度?超乎你的想象
3.极端天气时代给我们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三伏是哪三伏
三伏指初伏、中伏、末伏。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间(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三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伏天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亦指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之意。三伏的日期是由二十四节气和干支纪日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
因为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规定的时间是10天。又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3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中伏的天数就有长有短。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
“入伏”后空气湿度增大,造成三伏天湿度高原因是,三伏天吹东南风,而东南方是海洋,空气潮湿,海风的潮湿造成了三伏天湿度大。三伏天“高温、高湿”是我国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北方内陆地区距海洋远,其气候特点是“高温、干燥”。
“三伏”与“三暑”(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大暑、处暑)均代表高温极端天气,时间轴和温度轴上的曲线表现基本一致:暑天来,伏天到;伏天消,暑将尽。
入伏时间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
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三伏天
最热的夏天,出现于乾隆八年,热到啥程度?超乎你的想象
炎炎夏日,人们总是感叹酷暑难耐,尤其是最近几年,极端高温天气的频繁出现,更是让人们苦不堪言。不过,在 科技 发达的现代 社会 ,人们已经有足够多的方法来应对极端高温天气的影响。
可是在古代 社会 ,极端高温天气的出现,无疑是降临人间的一场灾难。而 历史 上就有这么一个最热的夏天,出现于乾隆八年,究竟热到什么程度,超乎你的想象。
公元1743年,也就是乾隆在位的第八个年头,三十二岁的乾隆意气风发,正是大展宏图再创佳绩的时候,不期而遇的极端高温天气,却给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这一年的六月下旬至七月下旬, 京畿地区出现了极其罕见的高温酷暑, 涵盖了北京、天津、直隶、山西、山东等四十八个具体地点,其酷热的程度令人难以想象。
根据现代人的定义,所谓的高温天气,一般是指气温在35度以上,且持续数日高温不退,就能称之为高温天气。
那么乾隆八年的酷热,是否能称得上史上之“最”呢? 至于这个问题,很难说得清楚,毕竟温度是近现代才有的概念。乾隆朝之前的史料中,也有过为数不多的“炎夏”记载, 但苦于年代久远,既没有参照,又没有的具体描述,所以很难断言。
庆幸的是,乾隆八年的酷暑高温,不仅有丰富的史料记载,还有很多早期来华传教士们保留下来的信件,其中有酷暑情景目击报告、天文仪器观测数据及天气状况信息等等。 这些宝贵的资料,为学者们掌握 历史 温度数据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根据资料,对 历史 温度数据进行换算得出了一个结论: 乾隆八年夏天,最高温度,竟然达到了惊人的44.4度!是 历史 温度之最,堪称最热的夏天。 那么,接近44.4度的极端高温天气,究竟是个什么概念?又会带来那些难以想象的灾难呢?
高温天气给人们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人体适宜的温度一般在20到30度之间,超过35度就会变得异常危险,因为那时人体内部的平衡机能就会失衡,致使体内温度无法散发,最终中暑,甚至危及生命。
40度的高温,几乎已经到了人体所能承受的临界点, 大部分人都很难承受这样的持续高温 ,情况也会变得极端凶险。那么在44.4度的高温下,人们面临的境况也就可想而知了,用灾难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根据史料中的记载,当时的极端高温天气带来的影响异常恐怖 。地面上的土石被烤焦,屋顶的金属装饰被烤化,铅锡制品都被烤得变了形。屋内的墙壁、器具摸着都有点烫手,即使是凉阴下面依旧是炙烤难耐,甚至都能闻到树木被烤焦的味道。
古代没有电扇和空调,人们降温避暑的手段极其有限,在这种极端天气面前显得异常无力。 所以,热死、渴死、骤毙者不计其数,就连金碧辉煌的京师都无法幸免,甚至还出现了“更甚”的局面。
当时在京城里的法国传教士宋君荣,是众多见证这场灾难的外籍传教士之一。他在目击报告这样写道: “自7月13日以来,酷热的天气已经令人无法忍受,许多穷人和胖子,在路上、街道或房屋里突然死去,引起了人们的惊慌,许多基督徒都自发为逝去的人做祷告!”
据不完全统计,仅京城及周边近郊地区,因酷暑而丧命的人就有1.14万之多。这种景象,恐怕已经远远超出了“恐怖”一词的修饰范围。
在高温酷暑面前,皇族亲贵和朝廷大员的日子相对会好过一点 。他们身边毕竟有很多人伺候,而且还能从官窖里取冰块降温,但身为当时的最高统治者乾隆,日子可就过得有点闹心了。
因为极端高温天气的出现,除了伤人之外,还会带来另外一个隐患,河道干涸、大旱千里,农粮绝收、流民遍野,进而引发疫疾横生、 社会 不稳,如果处理不当,很有可能会激起民变,造成难以收拾的局面。
乾隆身为当权者,在享受避暑降温的同时,必须考虑到有可能发生的一切,将所有的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所以,当他听说了民间遭受的灾难之后, 一边命群臣商议施赈救灾的办法并尽快落到实处,一边亲赴民间安抚臣民的情绪。
皇帝出行必须要有皇帝的威严,不管天气多热,都不能像寻常百姓那样光个膀子。在酷暑难耐的天气里,乾隆身上依旧罩着厚重的龙袍,个中滋味可想而知。
为了安抚民情,乾隆力排众议,亲赴祈雨台祈求上天垂怜,普降甘霖救万民于危难。 百姓们听说皇帝顶着烈日为民祈雨,感动得五体投地,纷纷加入到了祈雨的队伍中来。 也许是众人的诚意感动了上天,自7月26日以后,居高不下的酷暑突然回落,并随即普降甘霖,结束了这场影响深远的灾难。
当然,所谓的感动上天,只是封建 社会 人们的意识形态而已,不能当真。可匪夷所思的是,在嘉庆朝的夏天, 也出现了一场始料不及的灾难,不过不是“炎夏”,而是“隆冬”。 公元1816年,也就是嘉庆在位的第二十一个年头,炎炎盛夏忽然寒潮来袭,“天气寒如冬”。
如果按照古代人的固有思维,凡有大灾皆是当权者为政不力所致。那么,乾隆和嘉庆这对父子,先后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的洗礼,是不是真的做错了什么事呢?
极端天气时代给我们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近些年来天气变化非常大,最明显的就是气温的增加和厄尔尼诺现象的案例增加.许多高山上的冰水也已经开始融化了.海域里珊瑚礁的人为破坏,也导致了海位不断上涨.高温带来了许多森林火灾的发生,也会直接的加剧年度性的暴风雨.不过这种情况正在逐步得到改善,但是要恢复到以前至少还要很多年几十年或是上百年吧.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是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了.但是我们的国家还没有严令禁止生产一次性筷子.各大工厂还有许多排污问题需要处理或是还没有得到处理.这都是些不容乐观的事实啊.我想在利益能够迷糊人们眼睛的今天,说再多也是没有用的,要想真正取得效果,光靠说也是没有用的.要想让地球活到100万亿年,要做的事情还多呢?
随着全球变暖,气候异常带来的极端天气现象,如暖冬、大雾、暴雨等频发。就拿南京的梅雨天气来说,十年来频频出现旱、涝梅,旱涝周期变短,正常的梅雨越来越少见。去年出现厄尔尼诺现象之后,今年以来全省气温就一直偏高,夏季我省北部雨涝、南部干旱不断。而前段时间冷空气不断南下,今年“拉尼娜”发生之后,江苏省今年冬天会否偏冷?
对此,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余志豪教授分析说,根据他的经验,10次“拉尼娜”大约有6次左右,冬天的冷空气会比较活跃,会出现冷冬。
“拉尼娜”是一种与“厄尔尼诺”截然相反的气候现象,这个名词听起来比较陌生,但是同样也会带来一系列反常的气候现象。根据中央气象台国家气候中心的预报,目前,赤道中东太平洋已进入“拉尼娜状态”。
气象专家解释说,所谓“拉尼娜状态”即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指数连续6个月低于-0.5℃。由于海表水温异常降低的现象,正好与厄尔尼诺相反,所以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
从上世纪初到1992年期间,拉尼娜现象共发生了19次,大约每3年-5年发生一次,但也有时间间隔达10年以上的。上次发生拉尼娜现象是在2003年,距今刚好4年。拉尼娜多数是跟在厄尔尼诺之后出现的,前述19次拉尼娜现象,有12次发生在厄尔尼诺年的次年。
与厄尔尼诺相比较,拉尼娜的发生次数相对较少,一次拉尼娜过程持续时间也相对较短,一般为几个月,极少出现跨年度的情况,19次拉尼娜现象中跨年度的仅一次。所以,拉尼娜发生的频率要比厄尔尼诺低,规模要比厄尔尼诺小。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统计,1962、1967、14、和1995年的下半年都出现过“拉尼娜现象”。根据统计发现,它都造成了当年秋季我国黄河和淮河流域降水偏多,其中黄河中游部分地区降水比常年同期要偏多5成。它还会造成冷空气频繁,形成阶段性的严寒,给我国南方越冬作物带来冻害。在拉尼娜期间,西太平洋(包括南海)活动的台风和影响我国的台风都比较多,这与厄尔尼诺期间恰好相反。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有些地方、有些时候会变热,另一些地方、另一些时候却是变冷。温室效应并不意味着温度一直升高,在欧洲,全球变暖会表现为夏天越来越热,冬天越来越冷。
温室效应减缓洋流速度欧洲冬天越来越冷
11月底,欧洲各国遭受暴风雪和寒流袭击,从英国到波兰,从德国到希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突然降温的影响。大雪造成交通混乱、电力中断、学校关闭,有人在严寒中冻死……为什么欧洲的冬天越来越冷呢?
欧洲今年冬天特别冷
在德国人口最多的北威州,降雪厚度最高达20厘米,机场被迫关闭。机场发言人托尔斯滕·希尔曼对记者说:“在这个机场工作了11年,我想不起过去曾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在法国,大雪造成部分公路堵塞,某些地段拥堵车流达到约50公里长。严寒使3名法国人冻死街头,目前已宣布进入2级警备状态。英国有关部门也发出警告,要人们做好准备,“迎接数十年来最冷的冬天”。
实际上,寒冷天气已经成为欧洲人的“家常便饭”。今年3月,巴黎、柏林、维也纳等城市的气温都比常年同期下降5度以上。
天气寒冷事出有因
德国气候变化研究所的斯坦芬·拉姆斯道夫教授告诉记者,欧洲城市的冬季气温能普遍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9摄氏度—18摄氏度,这要归功于北大西洋暖流。而欧洲冬天越来越冷,也是由于大西洋洋流循环出了问题。
右侧的是大西洋洋流循环示意图。如图所示,在中大西洋,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环流中会分出一支洋流向北运动,当这个支流运动到挪威附近海域后,其温暖的海水已冷却下来,由于温度太低,这股海流开始下沉,然后向南回流,回到赤道以南的地区后又被加热,进而推动温暖的洋流再向高纬度的北方流动,所以这股洋流会源源不断地把热量带到北大西洋地区,使得中、西欧地区有着温和的气候条件。
可如今,科学家发现给欧洲冬季带来温暖的大西洋洋流流速正在减慢。11月30日,英国南安普敦国家海洋学中心科学家哈里·布莱登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2004年,由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巴哈马群岛和加那利群岛间沿北纬25度进行取样调查,检测水的盐分和密度。并把检测数据与 1957年、1981年、1992年和1998年的记录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自1957年来,深海的冷水回流速度显著地下降了,尤其是自1992年以来下降速度更快,如今,北大西洋暖流的流速已经比50年前下降了31%。
全球变暖是罪魁祸首
大西洋洋流速度减慢意味着北大西洋和附近大陆块的温度下降。这就是欧洲冬季越来越冷的原因,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北大西洋暖流流速减慢的呢?
据英国气象办公室哈德利中心的科学家说,大西洋洋流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由于人类导致的温室效应让流向大西洋的淡水量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格陵兰岛的冰盖和北极的冰雪融化速度加快,大量的淡水注入北大西洋。而水的下沉速度与含盐量和密度有关,盐分多密度大,水的下沉速度就快。淡水比含有盐分的海水要轻而且密度也低,即使是冷水也不会沉得太深,所以在北大西洋中融化的冰水下沉速度急剧下降,大量淡水积聚在洋面上,导致从大西洋环流中分出的那股洋流缺乏向北运动的动力,速度减慢,甚至最终会停止。
欧洲冬季会不会冷下去
据古代的气象记录显示,由于洋流速度减慢或者停止,北方的空气温度曾出现过在几十年里下降10度的现象,而过去的冰河期就是由于大西洋的环流系统不再运作而导致气候发生突然而急剧的变化。包括哈里·布莱登在内的科学家预测,如果洋流流速减慢的现象持续下去,英国冬天的温度将在未来10年里下降2 度,而如果洋流完全停止的话,在未来20年里,北欧和西欧的平均气温可能会下降6度甚至10度,这是非常明显的变化,会让冬天变得异常寒冷。
科学家说,全球变暖并不意味着温度一直升高,在欧洲,全球变暖会表现为夏天越来越热,冬天越来越冷。也有科学家认为,目前地球正在接近太阳温度上升周期的结束阶段,全球变暖最终会使地球进入下一个寒冷期。可以预料,如果全球变暖持续下去,欧洲的气温将会进一步下降,迎来严寒的冬季,温暖的西北欧地区的温度将会像现在的西伯利亚一样寒冷,而且这个过程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汉堡大学海洋学家奎德菲斯说,这一现象表明,“我们的确在改变气候,制定保护环境政策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有些地方、有些时候会变热,另一些地方、另一些时候却是变冷。温室效应并不意味着温度一直升高,在欧洲,全球变暖会表现为夏天越来越热,冬天越来越冷。
温室效应减缓洋流速度欧洲冬天越来越冷
11月底,欧洲各国遭受暴风雪和寒流袭击,从英国到波兰,从德国到希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突然降温的影响。大雪造成交通混乱、电力中断、学校关闭,有人在严寒中冻死……为什么欧洲的冬天越来越冷呢?
欧洲今年冬天特别冷
在德国人口最多的北威州,降雪厚度最高达20厘米,机场被迫关闭。机场发言人托尔斯滕·希尔曼对记者说:“在这个机场工作了11年,我想不起过去曾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在法国,大雪造成部分公路堵塞,某些地段拥堵车流达到约50公里长。严寒使3名法国人冻死街头,目前已宣布进入2级警备状态。英国有关部门也发出警告,要人们做好准备,“迎接数十年来最冷的冬天”。
实际上,寒冷天气已经成为欧洲人的“家常便饭”。今年3月,巴黎、柏林、维也纳等城市的气温都比常年同期下降5度以上。
天气寒冷事出有因
德国气候变化研究所的斯坦芬·拉姆斯道夫教授告诉记者,欧洲城市的冬季气温能普遍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9摄氏度—18摄氏度,这要归功于北大西洋暖流。而欧洲冬天越来越冷,也是由于大西洋洋流循环出了问题。
右侧的是大西洋洋流循环示意图。如图所示,在中大西洋,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环流中会分出一支洋流向北运动,当这个支流运动到挪威附近海域后,其温暖的海水已冷却下来,由于温度太低,这股海流开始下沉,然后向南回流,回到赤道以南的地区后又被加热,进而推动温暖的洋流再向高纬度的北方流动,所以这股洋流会源源不断地把热量带到北大西洋地区,使得中、西欧地区有着温和的气候条件。
可如今,科学家发现给欧洲冬季带来温暖的大西洋洋流流速正在减慢。11月30日,英国南安普敦国家海洋学中心科学家哈里·布莱登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2004年,由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巴哈马群岛和加那利群岛间沿北纬25度进行取样调查,检测水的盐分和密度。并把检测数据与 1957年、1981年、1992年和1998年的记录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自1957年来,深海的冷水回流速度显著地下降了,尤其是自1992年以来下降速度更快,如今,北大西洋暖流的流速已经比50年前下降了31%。
全球变暖是罪魁祸首
大西洋洋流速度减慢意味着北大西洋和附近大陆块的温度下降。这就是欧洲冬季越来越冷的原因,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北大西洋暖流流速减慢的呢?
据英国气象办公室哈德利中心的科学家说,大西洋洋流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由于人类导致的温室效应让流向大西洋的淡水量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格陵兰岛的冰盖和北极的冰雪融化速度加快,大量的淡水注入北大西洋。而水的下沉速度与含盐量和密度有关,盐分多密度大,水的下沉速度就快。淡水比含有盐分的海水要轻而且密度也低,即使是冷水也不会沉得太深,所以在北大西洋中融化的冰水下沉速度急剧下降,大量淡水积聚在洋面上,导致从大西洋环流中分出的那股洋流缺乏向北运动的动力,速度减慢,甚至最终会停止。
欧洲冬季会不会冷下去
据古代的气象记录显示,由于洋流速度减慢或者停止,北方的空气温度曾出现过在几十年里下降10度的现象,而过去的冰河期就是由于大西洋的环流系统不再运作而导致气候发生突然而急剧的变化。包括哈里·布莱登在内的科学家预测,如果洋流流速减慢的现象持续下去,英国冬天的温度将在未来10年里下降2 度,而如果洋流完全停止的话,在未来20年里,北欧和西欧的平均气温可能会下降6度甚至10度,这是非常明显的变化,会让冬天变得异常寒冷。
科学家说,全球变暖并不意味着温度一直升高,在欧洲,全球变暖会表现为夏天越来越热,冬天越来越冷。也有科学家认为,目前地球正在接近太阳温度上升周期的结束阶段,全球变暖最终会使地球进入下一个寒冷期。可以预料,如果全球变暖持续下去,欧洲的气温将会进一步下降,迎来严寒的冬季,温暖的西北欧地区的温度将会像现在的西伯利亚一样寒冷,而且这个过程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汉堡大学海洋学家奎德菲斯说,这一现象表明,“我们的确在改变气候,制定保护环境政策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