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过年开车回家,从沈阳到葫芦岛,想走便道,跪求具体路线应该怎么走!

2.地震能预测吗?预报

3.地震后的天气异常变化.

4.地震可以预报吗?

5.舟曲泥石流为什么没预报?泥石流不像地震,因为他有大雨做前兆。为什么不可以让群众提前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6.地震为什么不能做到准确预测?

过年开车回家,从沈阳到葫芦岛,想走便道,跪求具体路线应该怎么走!

海城时时天气预报_海城天气预报1

以下路线仅供参考,出行前请关注天气预报与交通部门的道路施工与出行提示。

长途驾驶需提前检查车辆安全及注意行车安全,合理安排休息勿超速与酒后驾驶。

顺祝旅途愉快,详细行车路线如下:

驾车路线:全程约273.8公里

起点:沈阳市

1.沈阳市内驾车方案

1)?从起点向正东方向出发,行驶10米,右转进入北京街

2)?沿北京街行驶50米,进入市府大路

3)?沿市府大路行驶300米,过右侧的东森国际中心约100米后,左转进入北三经街

4)?沿北三经街行驶55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中山路

5)?沿中山路行驶410米,过右侧的东大国际约140米后,左前方转弯进入和平北大街

6)?沿和平北大街行驶1.3公里,过右侧的中铝科技大厦约100米后,直行进入和平南大街

7)?沿和平南大街行驶1.0公里,右转进入南五马路

8)?沿南五马路行驶1.4公里,过左侧的中驰国际大厦约50米后,直行进入建设东路

9)?沿建设东路行驶1.8公里,直行进入建设中路

10)?沿建设中路行驶2.1公里,直行进入建设西路

11)?沿建设西路行驶1.8公里,朝沈大路/大连/北京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建设西路

12)?沿建设西路行驶650米,直行进入沈大路

13)?沿沈大路行驶5.4公里,右前方转弯进入沈新路

14)?沿沈新路行驶2.6公里,左前方转弯进入中央大街

15)?沿中央大街行驶10米,左前方转弯进入中央大街

16)?沿中央大街行驶600米,右转进入环岛

17)?沿环岛行驶90米,在第2个出口,右转进入中央大街

18)?沿中央大街行驶1.5公里,朝沈西工业走廊方向,直行进入环岛

19)?沿环岛行驶50米,在第1个出口,直行进入开发大路

20)?沿开发大路行驶4.9公里,直行进入沈西大道

21)?沿沈西大道行驶12.7公里,右前方转弯进入潘乌线

22)?沿潘乌线行驶2.6公里,右前方转弯上匝道

23)?沿匝道行驶190米,朝盘锦/锦州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2.沿匝道行驶220米,在入口,进入京哈高速公路

3.沿京哈高速公路行驶222.3公里,在出口,上匝道

4.沿匝道行驶2.2公里,直行进入海辰路

5.葫芦岛市内驾车方案

1)?沿海辰路行驶2.5公里,朝龙湾海滨/滨海公路方向,直行进入海辰路

2)?沿海辰路行驶2.9公里,左转进入龙湾大街

3)?沿龙湾大街行驶790米,过右侧的工业大厦约240米后,左转

4)?行驶70米,过右侧的农业大厦约120米后,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终点:葫芦岛市

地震能预测吗?预报

1、地下水异常

地下水包括井水、泉水等。主要异常有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突升、突降、井孔变形、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等。人们总结了震前井水变化的谚语:

井水是个宝,地震有前兆。

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2、生物异常

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知道一些灾害的发生,例如海洋中水母能预报风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矿井崩塌或有害气体等等。至于在视觉、听觉、触觉、振动觉,平衡觉器官中,哪些起了主要作用,哪些又起了判断作用,对不同的动物可能有所不同。伴随地震而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振动、电、磁、气象、水氡含量异常等),往往能使一些动物的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异常反应。如一个地区的重力发生变异,某些动物可能能过它的平衡器官感觉到;一种振动异常,某些动物的听觉器官也许能够察觉出来。地震前地下岩层早已在逐日缓慢活动,呈现出蠕动状态,而断层面之间又具有强大的磨擦力,于是有人认为在磨擦的断层面上会产生一种每秒钟仅几次至十多次、低于人的听觉所能感觉到的低频声波。人要在每秒20次以上的声波才能感觉到,而动物则不然。那些感觉十分灵敏的动物,在感触到这种声波时,便会惊恐万状,以致出现冬蛇出洞,鱼跃水面,猪牛跳圈,狗哭狼吼等异常现象。动物异常的种类很多,有大牲畜、家禽、穴居动物、冬眠动物、鱼类等等。动物反常的情形,人们也有几句顺口溜总结得好:

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家家户户都观察,发现异常快报告。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在震前也有异常反应,如不适季节的发芽、开花、结果或大面积枯萎与异常繁茂等。

3、气象异常

人们常形容地震预报科技人员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这的确有道理。地震之前,气象也常常出现反常。主要有震前闷热,人焦灼烦躁,久旱不雨或霪雨绵绵,黄雾四塞,日光晦暗,怪风狂起,六月冰雹等等。

4、地声异常

地声异常是指地震前来自地下的声音。其声有如炮响雷鸣,也有如重车行驶、大风鼓荡等多种多样。当地震发生时,有纵波从震源辐射,沿地面传播,使空气振动发声,由于纵波速度较大但势弱,人们只闻其声,而不觉地动,需横波到后才有动的感觉。所以,震中区往往有"每震之先,地内声响,似地气鼓荡,如鼎内沸水膨涨"的记载。如果在震中区,3级地震往往可听到地声。地声是地下岩石的结构、构造及其所含的液体、气体运动变化的结果,有相当大部分地声是临震征兆。掌握地声知识就有可能对地震起到较好的预报预防效果。

5、地光异常

地光异常指地震前来自地下的光亮,其颜色多种多样,可见到日常生活中罕见的混合色,如银蓝色、白紫色等,但以红色与白色为主;其形态也各异,有带状、球状、柱状、弥漫状等。一般地光出现的范围较大,多在震前几小时到几分钟内出现,持续几秒钟。我国海城、龙陵、唐山、松潘等地震时及地震前后都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发光现象。地光多伴随地震、山崩、滑坡、塌陷或喷沙冒水、喷气等自然现象同时出现,常沿断裂带或一个区域作有规律的迁移,且与其他宏观微观异常同步,其成因总是与地壳运动密切相关。且受地质条件及地表和大气状?刂疲?芏匀嘶蚨?⒅参镌斐刹煌?潭鹊奈:Α?

目前我们所掌握的地光异常报告,都在震前几秒钟至1分钟左右。如海城地震,澜沧、耿马地震等都搜集到了类似的报告。

6、地气异常

地气异常指地震前来自地下的雾气,又称地气雾或地雾。这种雾气,具有白、黑、黄等多种颜色,有时无色,常在震前几天至几分钟内出现,常伴随怪味,有时伴有声响或带有高温。

7、地动异常

地动异常是指地震前地面出现的晃动。地震时地面剧烈振动,是众所周知的现象。但地震尚未发生之前,有时感到地面也晃动,这种晃动与地震时不同,摆动得十分缓慢,地震仪常记录不到,但很多人可以感觉得到。最为显著的地动异常出现于1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之前,从14年12月下旬到15年1月末,在丹东、宽甸、凤城、沈阳、岫岩等地出现过17次地动。

8、地鼓异常

地鼓异常指地震前地面上出现鼓包。13年2月6日四川炉霍7.9级地震前约半年,甘孜县拖坝区一草坪上出现一地鼓,形状如倒扣的铁锅,高20厘米左右,四周断续出现裂缝,鼓起几天后消失,反复多次,直到发生地震。

与地鼓类似的异常还有地裂缝、地陷等。

9、电磁异常

电磁异常指地震前家用电器如收音机、电视机、日光灯等出现的异常。最为常见的电磁异常是收音机失灵,在北方地区日光灯在震前自明也较为常见。1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前几天,唐山及其邻区很多收音机失灵,声音忽大忽小,时有时无,调频不准,有时连续出现噪音。同样是唐山地震前,市内有人见到关闭的荧光灯夜间先发红后亮起来,北京有人睡前关闭了日光灯,但灯仍亮着不息。

电磁异常还包括一些电机设备工作不正常,如微波站异常、无线电厂受干扰、电子闹钟失灵等。

地震宏观异常在地震预报尤其是短临预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5年辽宁海城7.3级地震和16年松潘、平武7.2级地震前,地震工作者和广大群众曾观察到大量的宏观异常现象,为这两次地震的成功预报提供了重要资料。不过也应当注意,上面所列举的多种宏观现象可能由多种原因造成,不一定都是地震的预兆。例如:井水和泉水的涨落可能和降雨的多少有关,也可能受附近抽水、排水和施工的影响, 井水的变色变味可能因污染引起,动物的异常表现可能与天气变化、疾病、发情、外界剌激等有关,还要注意不要把电焊弧光、闪电等误认为地光,不要把雷声误认为地声,不要把燃放烟花爆竹和信号弹当成地下冒火球。

一旦发现异常的自然现象,不要轻易作出马上要发生地震的结论,更不要惊慌失措,而应当弄清异常现象出现的时间、地点和有关情况,保护好现场,向或地震部门报告,让地震部门的专业人员调查核实,弄清事情真相。

(2)地震的微观异常

人的感官无法觉察,只有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测量到的地震异常称为地震的微观异常,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地震活动异常:大小地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大地震虽然不多,中小地震却不少,研究中小地震活动的特点。有可能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

地形变异常: 大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地区的地壳可能发生微小的形变,某些断层两侧的岩层可能出现微小的位移,借助于精密的仪器,可以测出这种十分微弱的变化,分析这些资料,可以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

地球物理变化: 在地震孕育过程中,震源区及其周围岩石的物理性质可能出现一些变化,利用精密仪器测定不同地区重力、地电和地磁的变化,也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

地下流体的变化: 地下水(井水、泉水、地下岩层中所含的水)、石油和天然气、地下岩层中还可能产生和贮存一些其它气体, 这些都是地下流体。用仪器测定地下流体的化学成份和某些物理量,研究它们的变化,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

地震后的天气异常变化.

天气热得异常 在震前有“特别闷热”、“燥热”、“人感不适”的感觉。气温会比常规的异常增温,即便是下大雨,也会热得烦躁,冬天同样感到异常温暖,出现这些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地震。如1966年3月8日,邢台大震前,7天内日平均气温由零下13℃,猛升到零上11℃,增温达24℃,实属罕见。又如海城临震前,出现暴发性增温。15年2月3日,8时至10时间,2小时内气温上升幅度竟达12℃。

怪风骤雨发作 在临震之前,会突然起怪风,风力还很强,风向旋转不停,怪风经过的地方,地震不久就发生,真有如此惊人的巧合。13年2月6日,四川炉霆发生7.9级强地震前,几小时内,风尘大作,风向紊乱,纸片、枯叶上下乱窜,风速最大有14米/秒。

异常的*雨连续或大雨如注,天气极热 14年5月11日,云南昭通发生7.1级地震前,连续阴雨13天,降雨量破历史同期记录。在冬季震前会有大范围异常降雪天气,如1966年3月6日,华北平原在春季下罕见大雪,结果五天后发生邢台大地震。

天边地会发光 临震前,贴近地面底层大气中会出现地光,在临震前几分钟里发生。地光颜色为蓝色、白色,也有红色,常在天边高度不高处闪光,时间很短。16年7月发生唐山大地震前,在凌晨时间里,火车司机就看到蓝色的地光,不久唐山大地震。夜间出现地光时,在乌黑昏暗的夜空,突然闪光,可见到远处山景,1966年3月8日邢台发生6.8级大震前,云南普洱发生6.7级大震前,都分别见到白色、红色地光。

大气呈现浑浊 大震前,一般会降大雨,雨后应是天空洁净,但是发生大震前,天空却呈现浑浊,看上去非沙非土,非烟非雾,日月惨淡无光的景象。1966年2月5日,云南东川发生6.5级地震,连续四天为天空灰蒙蒙、雾飘尘浓、能见度又差的霾天,而东川历史上从未见过霾天。海城大震前1—2小时,突然生雾,烟雾蒙蒙,天空昏黑,看不清日光,大震过后,雾即消,天空清澈明亮。

大气电的干扰 似雷雨天来临时,收音机里听到的杂音一样,这是地震前受大气电干扰的结果。地震前地气也会发生异变,人们可闻到奇异的臭味,这是来自地裂缝中冒出的臭味怪气。

地震可以预报吗?

地震和刮风下雨一样,都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它来临之前是有前兆的,特别是强烈地震,在孕育过程中总会引地下和地上各种物理及化学变化,给人们提供信息,只要人们认真观测并掌握地震前兆的规律,地震预报总有一天会实现。

在地震预报方面,我国地震工作者已经取得可喜的成绩。1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时,我国做出了成功的预报,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成功的地震预报。在其后又成功地预报了1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7.3级地震和16年8月16日、8月29日在四川松潘、平武之间发生的两次7.2级地震。最近十几年又有几次较好的地震预报。成功的地震预报不但极大地减轻人员伤亡,而且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些震例说明地震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预测、可以预防的。

但是,地震预报是当代科学难题之一,地震预报远没有过关,还停留在半经验半理论阶段,全球每年在陆地上发生的几次七级以上地震及我国近些年发生的一些中强地震、特别是16年唐山7.8级大地震都未能作短临预报。这些地震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因此,地震预报需要全世界科学家的共同合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需要地震工作者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才有可能最终在理论上攻克。

在震前的一段时间内,震区附近总会出现一些异常变化。如地下水的变化,突然升、降或变味、发浑、发响、冒泡。气象的变化,如天气骤冷、骤热,出现大旱、大涝,电磁场的变化、临震前动物、植物的异常反应等等。根据这些反应进行综合研究,再加上专业部门从地震机制,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生物变化、天体影响及气象异常等方面利用仪器观测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可以对发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进行预报。如海城15年的7.3级地震的成功预报,就是一例。但是,由于地震成因的复杂性和发震的突然性,以及人们现时的科学水平有限,直到目前地震预报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世界上尚无一个可靠途径和手段能准确的预报所有破坏性地震。为此各国地震工作者和专家都在努力探索。

舟曲泥石流为什么没预报?泥石流不像地震,因为他有大雨做前兆。为什么不可以让群众提前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看到你的提问,我非常感动,在举国的哀悼声中,终于有人冷静下来思考这个问题了。人是要有思辨性的,当一个问题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时,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我们必须有所思考。第一次,汶川地震了,全国哀悼一天;不久后,第二次,玉树地震了,全国再次哀悼一天;今天,我们再次哀悼了;但是古训道:“事不过三”,我想你的问题切中了要害,为什么短短两年之内我们一而再再而三的哀悼?我们可以接受前两次是地震无法预报的事实,客观的说全球都无法有效的预报地震,中国做不到我们也没什么好说的,但是这次是泥石流,地震后的产物之一。看到过很多愤青的发言,“震前不预报,震后搞哀悼。”其实这还是缺乏客观的思维的,毕竟地震我们无法有效的预报{即使预报也为时已晚}。但是这次的舟曲泥石流真的该套用一下这句话的某些观点了,电视里讲了很多舟曲泥石流形成的原因,各路专家出面,但是无法回避一个问题,这次泥石流的很大成因就是地震改变了当地的地质构造,如果说震前没预报报可以理解,那么震后的灾害预防为什么没有任何提示指出这里有发生泥石流的危险呢?这个问题一定困扰了所有关注这次泥石流成因的人。舟曲人民面对着一个气候异常降雨偏多的年份,脚踩着一个地质构造异常的山林,却没有一份报告在泥石流发生之前告诉当地人民你们有危险。

好吧,没有提前的预判,没有提前的告警,没有提前的撤离,没有····然后我们再一次的哀悼了。

救灾的时候,解放军一样的冲在前面,人民一样的做着有力的后盾,不错,这是国难,我们必须也应该这样做,而且必须要赞扬和感谢那些为此做出贡献的人,但是我们必须思考,就像提问的这位仁兄一样思考,为什么没有阻止这一切一切的牺牲的发生,哪怕是有效的阻止了那么一点点呢?毕竟这又不是地震那样无法预报,没有征兆。

钱还是要捐,血还是要献,但是我们的思维必须追根溯源:钱和血是有价的,生命不能一次次无价。

在此附上一个更沉重的话题,来自国外媒体:

美国《侨报》8月15日载文《中国还有多少个舟曲在“潜伏”?》,文章说,近日,发生在中国甘肃省舟曲县的泥石流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截至北京时间13日16时,这场天灾已经造成1156人遇难,588人失踪,各项损失超过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该县所遭受到的损失。

舟曲灾难的成因,官方和专家虽已作出解释——主要是降雨量在短期内太大,以及这一地区的山体结构两年前已受汶川地震的影响,而有所松动。这不禁让人提出疑问:中国还有多少个地方像舟曲这样,处于不安全中?据相关机构透露,截至2009年大陆共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20万处, 其中,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1.6万处,威胁人口700万,威胁财产840亿元。这意味着,中国至少还有1.6万个与舟曲类似的“”,分别“埋”在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甘肃、陕西、湖南、湖北等山多坡陡的省份。

如何避免这些“”爆炸,重蹈舟曲的悲剧,无疑是当下最值得探讨的问题。都说“地质灾害防不胜防”,不过,历史经验证明,只要做好前期的预测、防范工作,人类完全有能力减少一些重大天灾造成的损失、减少无辜生命的伤亡。

预防工作的第一步是需要摸清国家地质状况的家底。以中国目前在地质方面的资金、人员配备,目前仅能排查1640个县基本的地质灾害隐患。并且,有些排查仅仅是用卷尺做简单测量,精度、深度和广度都远远不够。有专家透露,虽然自1999年以来就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但至今仍没有完全摸清整个版图的脾性。

而地质环境基础调查的薄弱直接导致很多地方对地质灾难缺少防范或防范时没对准“焦点”,酿成大祸。如今年6月的四川康定山体滑坡,当地严密监控着有暴发泥石流可能的河沟,却未料到沟对岸山坡100米高处,发生高位滑坡。而重庆武隆滑坡尽管在历史上曾两次发生滑坡,但地质专家把防范重点定成了崩塌,结果导致2009年当地又发生了第三次滑坡惨剧。 实现了精确排查,灾害预防还应重视群测群防机制。考虑到财力不足以及地质专业才人匮乏,中国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推行“群测群防”,充分发动广大民众的力量。时至今日,这个看似简单的“笨办法”、“土办法”却在多次重大灾害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连一向在灾害防范方面走在前列的日本人也叹服不已。

15年的辽宁海城地震就是“群测群防”的经典案例。当时,地震专家将辽南作为地震重点监视地区,而当地大量参加地震预报工作的民众将动物异常、井水异常等地震前兆信息及时汇总、上报,帮助地震专家做出了准确预测。地震当日,辽宁省南部的百余万人撤离了他们的住宅和工作地点。在这场7.3级地震中,伤亡极小,创造了一个“奇迹”。

“群测群防”虽是落后技术条件下的产物、而且人力成本较高,今天基本很难做到,但偏信科技、缺乏对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缺乏对重大气象变化和灾难预防知识的宣传推广,民众的防范意识严重不足等却成了今天一些地方的“通病”。今年6月贵州关岭突发特大山体滑坡,当地民众最初发现山上落石但未引起足够重视,最终酿成大祸。

此外,一些“灾害高发地”的搬迁问题也不容忽视。以舟曲为例,作为“大泄流坡”,这里是滑坡、泥石流强烈发育区,历史上曾数次爆发泥石流。连专家也承认,“除了搬走,没有别的好办法。”但考虑到数千万乃至上亿元的搬迁成本、安置费用,舟曲县只能作罢。类似的情况还有四川的北川县。这个在汶川大地震中饱尝伤痛的县城曾三次动了搬迁念头,均因阻力重重宣告流产。直到灾难发生后,县城成为一片废墟,才不得不迁址。在对待“灾害高发地”的搬迁问题上,当局能否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值得关注。

灾害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不能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有人说,汶川地震使中国在抗震经验、地震预防及相关普及教育方面突飞猛进,而舟曲一定也会使中国对包括泥石流在内的多种地质灾害的预防有所推进,这既是人们的美好期待,更是对当局的鞭策

地震为什么不能做到准确预测?

为什么说郭德胜彻底破解了地震成因?

有史以来的地学基础空白,湖泊与盆地存在怎样的关系,获得重大突破:地理学的认知和深入探研,盆地形成的整个过程是这样的:(看好了)负地形-湖泊(堰塞湖、人工湖)--沼泽地(湿地)--湖盆内陆地--盆地(因在湖盆内)。这就是说,湖泊沉积可以演变成盆地,湖泊、水域是所有盆地形成的基础,这一重现,彻底打破地学多年来一筹莫展的困局。

天然地震,火山爆发地震,岩爆地震,瓦斯爆炸地震,这四者存在相同点,那就是,都是地球内部能够释放能量的物质发生了巨大能量的释放,而事实已经证明,地球内部委实的存在可以燃烧,可以爆炸的很多能量物质,并且这些能量物质是集中的,诸如瓦斯,天然气,石油,核弹的铀矿等等物质,只要存在一定的条件,就会发生能量的释放,造成地壳的震动,火山内没有这样的特殊物质,就一定不会爆炸,煤矿内没有瓦斯,也不会爆炸,纯粹的岩石也不会爆炸,这就是说,地球内部如果没有这些特殊的、可以发生燃烧爆炸、释放能量物质的存在,那么,必然不存在天然的地震,,,世界的所谓地震专家,其实就是瞎子摸象,不顾事实的编造各种谎言。

知网收录。

天然地震的动力,源于地球自身的核能  

郭德胜 佳木斯大学数学系 伊春市汤旺河党校 3051145739@qq

根据方法论,研究地壳的运动和形变,必须从物质的物理角度和化学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物体自身发生形变,产生动力的主要途径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和核裂变,物体的动能与势能导致物体形变或移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形成化学能,导致物体形变或移动。而动能、势能、化学能、核能是物质自身形成动力的绝对因素。根据多年的细致的研究发现,地球内部即存在物理变化,又存在化学变化,在地球内部的物质化学变化中,各种物质之间相互转化,形成新的无机物、有机物,单质及核能,而这些物质都具有能量释放的特性,形成动力。对照地下能量物质与地震产生的位置,可以得出,地震发生的位置与核物质存在的位置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再结合大量事实及文献,根据地震与能量物质的一系列复杂关系,循序渐进的逻辑分析、推导,推论出这样一个事实,天然地震的动力,来源于地球内的核能。

关键词:铀;铀矿;钚;锎;氡;裂变;聚变;衰变;半衰期;中子;地震;天然核反应堆.

前言:

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发生了快速的变化,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气候恶化加剧,对人类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威胁与不适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地学科学家与学者当务之急。

自古以来,科学研究者对地震研究一直纠结于地震的“动力”问题,运用“板块理论”进行了无数次的研究,最终没有得出科学的结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方法论给出了解释,研究地质形变,必须要针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所产生的动力入手,对地震等自然灾害形成的动力进行分析、判别,只有找到地质灾害的动力根源,一切地质灾害问题就将迎刃而解。

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与文献,结合自己多年的认识和总结,按照方法论、以及正确的逻辑思维分析、判断,在长时间的细致研究与总结中,对地质灾害的动力根源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更深刻的认识,运用正确的思维逻辑,结合文献对地震等地质灾害问题加以全面的剖析和严谨的论述。

一,地壳发生形变分析

物体发生形变,不外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所形成的动能、势能、化学能以及核能所形成的动力,地壳发生形变,是地球外部因素与内部的动能、势能、化学能、核能导致的结果,在地球外部,存在风能、光能、水能,山体势能,在地球内部,存在着煤、石油、天然气,核物质等能量物质,而这些物质都隐含巨大的可释放能量,在一定条件和长时间的转化过程里,就会发生能量的释放。火山爆发、地震现象,这是一种能量释放,造成地壳出现抖动,由于地下本身就存在了各种可燃的能量物质以及核物质,那么,火山爆发、地震的“动力”一定来自地球内部。由此,我们要对地球内部的地质结构以及地球内部各种能量物质进行研究分析,找到使地壳发生形变的根源。

二,地震、地下能量物质存在的位置分析

根据“盆地、冲积平原,对成煤、成矿起了决定作用”这篇文章,得出这样的结论是,盆地、冲击平原地带会形成煤和天然气,而成煤地带,又是地震发生过的地带。比如山西,历史发生了无数次大地震,而山西是又是产煤的大省,地震、煤矿、天然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再根据,铀矿与天然气伴生等大量的史料文献,让我们清楚了这样一个事实,铀矿与天然气共存,也存在于盆地及冲击平原内及其盆山边缘,那么,在盆地、冲击平原及其周围就存在这样一个事实。

煤、天然气、石油、铀矿、地震在一个以盆地、冲击平原这样地貌的的特殊位置上。在盆地、冲击平原这个特殊位置上,让我们发现了无数的煤矿,天然气矿,油矿、铀矿,而这些物质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可以释放能量的物质,在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又时时的发生着地震,地震与这些能量物质,就存在了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1.2.3.4.5]

三, 地下所有能量物质能否在地下释放能量

对于埋藏地下的能量物质,我门所知道的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瓦斯、核物质。这些储存地下的能量物质能否进行能量的释放呢?

按照煤、石油、天然气瓦斯的燃烧、爆炸性质,他们燃烧、爆炸需要氧气条件及明火,氧气的多少决定了能量释放的多少,矿井常常因瓦斯爆炸引发地震,这是井下瓦斯浓度与充足的氧气存在了爆炸的条件。在地下,如果煤、天然气、石油这些矿出现完全的能量释放,那么,就必须存在有足够的氧气。但事实证明,地下的氧气不足以释放这些能量的物质,但现在,大量的事实,以及无数的相关文献证明,地下存在与天然气伴生的铀矿[2.3.4.5],铀是核物质,铀矿是运用到各个领域的基础燃料,而且释放的能量巨大。而对于核物质来讲,不需要任何条件,只需要一个“中子”撞击,就能将核物质的能量释放出来。 [9]

四,分析地地球内部所存在核物质的特性

现在所发现的地下核物质是铀矿,铀的原子序数为92的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种同位素铀234、铀235和铀238。铀238的半衰期约为45亿年,铀235的半衰期约为7亿年,而铀234的半衰期约为25万年,铀矿石里含有铀234、铀235和铀238。[6]

参考关于“铀_钚和铀核裂变产物的若干问题_兼谈2011年福岛核事故泄露的放射性物质”,这篇文章详细的介绍了核物质的衰变、裂变以及产生的高能碎片继续衰变的过程,在铀的三种同位素U234,U235,U238中,铀U235有巨大的能量,1克U235裂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5吨优质煤所释放的能量,当铀U235在中子、热中子的轰击下,会发生裂变,裂变的途径有60多种,裂变所形成的高能碎片有20多种,主要的高能碎片有锶89(半衰期50天),锶90(半衰期29年),氪(半衰期10.8年),氙半衰期(9个小时),铀233,钡141,等碎片,这些高能碎片,在一定时间内,还会继续发生衰变,裂变,继续释放能量。[6]

铀矿中存在钚的痕量,钚的同位素有13种,自然界里有钚244,钚239 ,储量极少,半衰期年限比较长,人造的钚的同位素PU238,PU240,PU234,PU232,PU235,PU236,PU237,PU246等,PU244,半衰期约8千万年,PU239半衰期约2.41万年,PU238半衰期约88年,PU240半衰期约6500年,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地球内部还存有着极少量的锎,主要出现在含铀量很高的铀矿中。[6.27.28]

锎的同位素已知的锎同位素共有20个,都是 放射性同位素。其中最稳定的有锎-251( 半衰期为898年)、锎-249(351年)、锎-250(13.08年)及锎-252(2.645年)。其余的同位素半衰期都在一年以下,大部分甚至少于20分钟。锎同位素的 质量数从237到256不等。[34.35]

锎-252是个强中子射源,因此其放射性极高,非常危险。锎-252有96.9%的概率进行α衰变(损失两颗质子和两颗中子),并形成锔-248,剩余的3.1%概率进行自发裂变。一微克(最)的锎-252每秒释放230万颗中子,平均每次自发裂变释放3.7颗中子。其他大部分的锎同位素都以α衰变形成锔的同位素(原子序为96)。可用作高通量的中子源。[9.29] 能够利用的锎的数量非常少,使其应用受到了限制,可是,它作为裂解碎片源,被用于核研究。[7.9.24.26]

如果含铀量高的铀矿一旦出现锎,锎是强中子源,衰变会释放中子,对于含铀量高的铀矿,就会导致裂变,这如同成熟女人的卵细胞,当遇到精子,就会产生卵细胞分裂。

铀即能自发裂变,又可以人工裂变,在裂变过程中产生巨大能量,同时会发光、发热。铀裂变在核电厂最常见,加热后铀原子放出2到4个中子,中子再去撞击其它原子,从而形成链式反应而自发裂变,产生爆炸。[12]

五,地震发生的前后,氡气出现明显量的变化

氡是一种放射性惰性气体,铀是氡的母体,因此有铀存在的地方就有氡。根据这一说法,如果地表发生了氡气变化,那么地下就可能存在铀及其他核物质,现在常常运用氡出现的变化探测铀矿。另一方面,很多事实表明,在地震后,氡气有了明显变化,在地震后,对龙门山断裂地带检测,氡出现明显的不同,有铀矿的地方会出现氡气,氡气与铀有着直接的关系。[13.14.16.25]

六,对核聚变的思考与分析

核聚变的过程也是一种能量释放的过程。核聚变是小质量的两个原子合成一个比较大的原子 ,核裂变就是一个大质量的原子分裂成两个比较小的原子, 在同等条件下,核聚变所释放的能量远远大于核裂变。在史料和文献中还未有地球内部发生自然核聚变的解释和说明,只是有文献说明,地球内部发现3H的证据,根据现有的资料和文献,对于地球内部是否存在核聚变还没有科学的证实。

从地球内部的核裂变角度去分析,铀矿发生裂变,会产生大量的热能,核电站就是通过核裂变产生热能,运用蒸汽机原理进行发电的,由于铀矿与天然气共存,铀矿裂变产生的热能就会作用于天然气,甲烷加热1000度以上,就出现甲烷裂解,形成炭黑和氢气,方程式: CH4=高温=C+2H2 ,一旦铀矿出现裂变,热能就会作用于天然气,地壳内部就出现大量的氢气,氢气与其他气体会形成爆炸么?氢气在高温下,是否还会发生其他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形成氘、氚,造成能量释放?根据氢弹聚变的原理,地震能否在核裂变的基础上完成核聚变,从而形成了巨大能量释放,导致了地震。[40]

核聚变的条件比较苛刻,需要超高的温度,火山爆发会有较高的温度,地球内部核裂变会出现较高的温度,它们所产生的温度能否满足核聚变的条件,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种种迹象表明,地球内部存在了聚变的物质基础,在核裂变中能否还存在核聚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科学证实。[37.39]

七,地震的消减方法

另据报道,澳大利亚近些年很少地震,通过了解,澳大利亚是铀矿产量高的国家,而且很早就对铀矿进行了开,到现在有80多年的历史,很多铀矿都被找到和开,铀矿被开后,奥克洛天然核反应堆现象也就不存在了。澳大利亚近几十年很少地震,与大量开铀矿是否有关系?就有必要的思考了。[33]

地震属于能量的释放,而对于地下的的能量物质来讲,铀矿的能量巨大,而且,铀矿发生能量释放的方式非常简单,释放的条件是,铀矿的含量达到一定程度,存在中子源,就会出现铀裂变,导致能量释放,出现地壳的震动。

通过上述的分析,消除地震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快速找到铀矿并开,把这个可以释放能量的核物质从地球内移除,除去地震的隐患,这是非常可行的办法。另一方面,对所存在的铀矿地区,进行铀矿含量鉴定,因为铀矿石达到一定含量,才会形成裂变条件。[8.15.17]

八,海啸的形成

海啸也同地震一样,是海洋内出现巨大能量的释放,但根据已有的资料和文献,还无法断定海啸是哪种能量物质发生了释放,科学界对可燃冰这个能量物质特性,还没有较详细的论证,海洋底部是否也存在核物质也没有相关文献和实证,因而,海啸的发生,是什么哪一种能量物质还难以定论。

结论

通过上述的逻辑分析和推论,如果所用的文献和数据是科学的,那么,地震将不再是奥秘。自然发生的地震、余震都是铀矿的含量到了一定程度,在含量高的铀矿中,锎及锎的同位素会发生衰变,射出中子而导致铀矿的裂变,释放能量产生巨大的动力,引起地震震动和无数次持续裂变而产生的余震,同时,根据盆地、冲击平原对成煤成矿、地质灾害起了决定作用,及天然气与铀矿同存,这两篇文章,就可以发现以往很难发现的各种矿物质,同时,对地震的减消提供了合理的指导方向,为减免大地震的发生,为人类不再为地震所困找到了病因,这是造福人类,重新认识地球的一次史无前例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盆地、冲积平原对成煤、成矿、地质灾害起了决定作用 郭德胜 - 《科技视界》, 2016 (26) :304-305

2. 天然气、煤、铀共存关系初探——以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为例 柳益群 韩作振 冯乔 邢秀娟 樊爱萍 杨仁超 全国沉积学大会, 2005

3. 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富集成矿(藏)体系与协同勘探——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王毅, 杨伟利, 邓军, 吴柏林, 李子颖,地质学报》, 2014 , 88 (5) :815-824

4. 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共存富集组合形式研究 李江涛《山东科技大学》 , 2005

5. 柴达木盆地北缘油—气—煤—铀共存及其地质意义 王丹《西北大学》 , 2015

6. 关于铀_钚和铀核裂变产物的若干问题_兼谈2011年福岛核事故泄露的放射性物质 曾铁《职大学报》, 2013 (4) :75-80

7. 248 Cm和252Cf自发裂变瞬发中子谱测量 包尚联, 刘文龙, 温琛林, 樊铁栓, 巴登柯夫,《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2001 , 25 (4) :304-308

8. 近似模拟地下核爆炸冲击震动效应方法的探讨 薛宇龙 , 唐德高 , 么梅利 - 《爆破》 - 2013

9. 浅谈核电站用锎-252中子源 温国义 - 《科技与创新》 - 2017

10. 一种可实现临界及次临界运行实验的液态金属冷却反应堆实验系统 柏云清, 吴宜灿, 宋勇来

11. 某些单酸有机磷酸酯萃取Cf和Cm 居崇华, 汪瑞珍, 樊芝草《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1982 , 4 (3) :186-186

12.不同级钚材料的衰变放热功率计算分析 左应红, 朱金辉《核技术》 2016 (1) :39-44

13. 印度用于找铀的氡测量方法 A.S.布哈特那格《铀矿地质》, 13 (6) :45-47

14. 用含氡量变化来预报地震吴迪《世界科学》, (7) :64-65

15. 90年代以来核爆炸地震学研究进展 吴忠良, 牟其铎《世界地震译丛》, 1994 (4) :1-7

16.汶川8.0级地震氡观测值震后效应特征初步分析 刘耀炜, 任宏微《地震》, 2009 , 29 (1) :121-131

17. 地下核爆炸消灭大地震 田武《大科技》, 2000 (6) :31-31

18. 3MeV中子诱发裂变测定铀同位素丰度 乔亚华,吴继宗,杨毅,刘世龙《原子能科学技术》, 2012 , 46 (7) :878-880

19. 天然反应堆与核燃料 李盈安《华东地质学院学报》1940年10期

20. 奥克洛现象——天然核反应堆 巴侍《世界核地质科学》, 1982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