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极端天气热浪_洞庭湖 冬天
1.近几十年来,中国有什麽大型的气候异常或是疾病?
2.洞庭湖夏季高温热浪成因
3.怎样应对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
4.2022年旱灾最厉害的几个省市
5.当前我国高温热浪达到最强,持续时间会继续延长,我们该如何应对?
近几十年来,中国有什麽大型的气候异常或是疾病?
1991年江淮及太湖流域地区入梅早,降雨强度大,梅雨带稳定,梅雨量大。5月中旬末至7月中旬初不足2个月的时间内降雨总量一般有500-1000毫米,局部地区达1000-1300毫米,比常年偏多5成以上,江淮大部偏多2倍左右,淮河、长江中下游及太湖流域发生大洪水。皖、苏、鄂、豫、湘、浙、沪等省市受灾人口达1亿以上,受灾农作物2.3亿亩,死亡1200多人,倒塌房屋数百万间,直接经济损失700亿元左右。
1991年12月22-30日,我国出现一次大范围的降温和雨雪天气过程,西北和华北大部、西南东部及江南、华南的不少地区最低气温打破历史同期记录;江淮最低气温降至一10~一15℃、江南降至一5~—12℃。太湖、洪泽湖封冻,太湖最大冰厚达15厘米,是自1954年来封冻最严重的一次。湘、鄂、赣、苏、皖、浙、闽、桂、粤、川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农作物、蔬菜、果树等受到严重冻害,其中江西省受冻油菜1017万亩、柑桔125万亩。
1992年我国东部大部地区降水偏少,干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黄淮及长江中下游等地区伏秋旱重。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4.9亿亩,其中成灾面积2.5亿亩,绝收3800多万亩。
1993年1月上旬末至中旬中期,我国出现大范围降温和雨雪天气,不少地区中旬平均气温为建国以来同期的最低值。苏、皖、赣、鄂、闽、粤、桂等省区的农作物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或寒害,其中仅广东省受灾农作物就达800多万亩,160万亩淡水鱼受冻害,经济损失达41亿元。1~3月,青海省大部地区连降数场中到大雪,积雪普遍达15-50厘米,局地达1米,加之气温持续偏低,积雪难以融化,使南部和环青海湖一带地区发生严重雪灾,受灾牲畜134O多万头(只),累计死亡147万头(只)。4月上旬,受强冷空气影响,河北中部和南部最低气温降至一3一—8℃,有1460万亩冬小麦、蔬菜等受冻害。
1993年5月4-6日发生了自1927年以来最强的一次特大沙尘暴天气过程。它波及到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4省区的18个地市的72个县,风力一般6-7级、局部达9-10级,瞬间最大风力达12级,最低能见度接近零,风沙形成的沙尘暴壁高达300-400米。受其影响,4省区受灾农作物560万亩,死亡和丢失牲畜12万头(只),死亡85人、失踪31人,多处公路、铁路运输中断,直接经济损失达5.4亿元。
1994年汛期,两条明显的雨带长期在南岭及东北地区摆动,暴雨天气频繁。西江、北江、湘江出现建国以来最大洪水,赣江为第二大洪水。桂、粤、闽、湘、赣、辽、吉等省区有7600多万人受灾,1亿亩农田受灾,死亡10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近800亿元。
1995年汛期,江南及东北的东南部等地暴雨频繁,其中江南北部一带6月上旬至7月上旬降水量一般有350-500毫米,部分地区达500-900毫米,偏多5成至2倍;辽、吉两省大部地区7月下旬至8月上旬降水量一般有200-500毫米,偏多1-3倍,洞庭湖、鄱阳湖水系及长江下游干流和辽河、浑河、第二松花江、鸭绿江等发生大洪水,湘、赣、辽、吉、浙、鄂、皖等省受灾农田数千万亩,死亡 22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 1100多亿元。
1995年 11月至 1996年 3月,青海南部及西藏部分牧区降雪频繁。青海省玉树州大部地区积雪深度在40厘米左右,最深的达2米,散落在28万平方公里的近万名藏族牧民和30万头牲畜一度被大雪围困,全州因雪灾死亡牲畜108万头(只)。西藏牧区至3月己连续出现5次大范围的强降雪过程,局地积雪深达 1. 5米,造成 45万人和 900万头(只)牲畜遭受雪灾,有150万头(只)牲畜死亡。
1996年2月下半月,受强冷空气影响,全国大部地区降温10—18℃、江南和华南达18-22℃,华南大部、西南东部下旬平均气温为1964年以来同期最低值。南方各省区遭受不同程度的低温冻害。其中,广东冻死塘鱼15万吨, 290万亩冬薯和 220万亩热带、亚热带水果普遍受害,经济损失达46亿元;广西冬种作物受灾1560万亩,水果受害35万亩。
1996年 7月 31日和 8月 1日, 9608号台风先后在台湾基隆和福建福清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2级,沿海潮位超过或接近历史最高潮位。台风及其减弱的低气压深入内陆造成大范围的风雨灾害。闽、浙、苏、赣、湘、鄂、豫、冀、京、津、晋、陕等10多个省市受灾农作物5400多万亩,死亡7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50亿元。
19年长江以北大部地区降水偏少,干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尤其北方大部地区夏季持续少雨高温,6-8月降水量一般为150-300毫米,偏少2-4成,华北、西北的部分地区偏少达5-7成,夏旱最为严重。该年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达5亿多亩,其中成灾面积达3亿亩。黄河从2月7日起,多次出现断流,至11月21日累计断流共222天,断流河段曾一度达700多公里。
19年夏季,华北、东北、西北、黄淮等地先后出现晴热高温天气,其中华北中南部,西北东部≥35℃的高温日数在10天以上,部分地区超过30天,山西运城、陕西西安等地达60天,一些地方最高气温超过4l℃。
1998年,继南方部分地区发生冬春汛之后,夏季全国大部地区降水又较常年偏多,暴雨频繁,其中长江流域大部降水量一般有700-1000毫米,部分地区达1000-1500毫米,嫩江流域大部也有350-550毫米,偏多5成至1.5倍,长江继1954年之后又一次出现全流域性大洪水,嫩江、松花江发生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该年全国暴雨洪涝受灾面积达3.34亿亩,1.8亿人(次)受灾,死亡4150人,倒塌房屋685间,直接经济损失达2551亿元。
1998年3月中旬后期至下旬前期,受强冷空气影响,全国大部地区出现大风和强降温天气,长江中下游沿江一带最低气温降至一1一—2℃,并降了雪。低温降雪使皖、苏、豫3省遭受冻灾的农作物面积达5500万亩。
1999年北方大部地区降水持续偏少。北方冬麦区和南方的部分地区发生冬春旱;夏季长江以北大部地区降水明显偏少,汛期无汛,季降水量一般偏少2-5成,部分地区偏少5-8成,进入9月以后,华北、西北东部、黄淮部分地区及鄂北等地降水仍持续偏少,致使上述大部地区发生了大范围的严重夏秋连旱。该年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4.5亿亩,直接经济损失780亿元。
1999年夏季,华北及其周边地区出现两段持续晴热高温天气,≥35℃的高温日数一般有10-25天;7月24日北京最高气温达42.2℃,是建国以来的最高气温。
1999年6月下旬至8月下旬,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持续偏低,出现了罕见的“凉夏”。其中,上海未出现≥35℃的高温,为1883年以来所未有;江苏的“凉夏”天气为近40年之最。由于积温不足,导致农作物生长不良,生育期推迟,甚至歉收。
1999年12月中旬后期至下旬初,受强冷空气影响,长江以南大部地区最低气温降至0℃以下,华南、西南等地发生大范围的低温冻害,各类作物受灾面积达8000多万亩,仅广西、广东、云南、福建4省区直接经济损失就达300亿元左右。其中云南昆明世博园内最低气温降至一9℃,室内植物8成受冻,许多耐寒植物也被冻死。
2000年全国大部地区降水偏少,北方大部地区春夏大旱,南方部分地区也发生春旱或伏、秋旱,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6亿亩,绝收面积1.2亿亩,其中辽、吉、黑、内蒙古、冀等省区旱情最重。因旱全国有天津、长春、济南等300多座县级以上城市缺水。
2000年夏季,华北、华南等地不少地区连遭热浪袭击,华北、江南中东部、华南等地的部分地区≥35℃高温日数在20天以上,其中,河北承德、北京、广东连县分别达28、 26和 44天,比常年同期分别偏多 25、 21和 22大。以夏凉著称的承德市7月12-14日连续3天最高气温超过40℃,其中14日达43.3℃,为建站以来的最高气温;三大“火炉”之一的武汉市7月分最低气温超过30℃的有5天,其中28日高达31.1℃,为该市有气象记录百年来日最低气温的最高值。
2001年全国大部地区降水偏少,尤其北方地区在1999、2000年两年少雨大旱之后,又发生一次大范围严重干旱。至6月上旬,全国受旱农作物面积达到4.2亿亩,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同期最大值,并有4460万人和1450万头牲畜发生临时饮水困难。进入盛夏以后,四川盆地及以东的长江中下游一带持续高温少雨,伏旱严重。秋季,东北、华北、黄淮等地的部分地区仍有不同程度的干旱。该年全国受旱农作物达5.7亿亩。
2001年7月上旬的短短的一周之内,广西接连遭受“榴莲”、“尤特”两个台风的袭击,出现大范围的暴雨或大暴雨,西江干支流洪水暴涨,邕江南宁、贵港等河段发生建国以来最大洪水。全区有48个县、市、区1000多万人受灾,40多万人一度被洪水围困,受灾农作物1000多亩,直接经济损失150多亿元。
还有的异常气候就是2008年的南方雪灾以及现在的西南五省的干旱。
疾病大都是从外国传播过来的。要是在咱们国家爆发的,主要就是非典了。
洞庭湖夏季高温热浪成因
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大气环境因素。
根据查询岳阳日报显示。
1、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洞庭湖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受亚热带高压影响,盛行暖湿气流,天气炎热潮湿。这种气候条件为高温热浪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2、大气环境因素:洞庭湖地区夏季常常出现副热带高压脊控制下的下沉气流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北边缘影响,这种大气环境会导致天气晴朗、少风,加剧地表温度的升高,从而促进高温热浪的形成和持续。
怎样应对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
1、国家各部门要加强监测、预警、预报,尤其是中长期预报,特别是气象和海洋部门。
2、制定应对可能发生的重大灾害的预案,共同防御可能发生的多种形式的灾害。可能出现范围较大的性灾害,还应加强农、林、水、能源等部门的协调和多部门合作。
3、建立必须有长期的预防措施,尤其对干旱引起的可能灾害要多方做好准备。厄尔尼诺引起的气候异常是一个长达近1年至2年的持续过程。
4、注意厄尔尼诺时期引发的多种极端天气气候,如持续性暴雨、洪水,低温冷害,持续性高温热浪天气以及台风灾害等。
扩展资料:
厄尔尼诺形成的前兆包括:印度洋、印尼与澳大利亚气压上升;大溪地和太平洋中央、东面的海面气压下降; 南太平洋的贸易风减弱或往东面吹; 秘鲁附近的暖空气上升,令当地沙漠下雨; 暖空气由太平洋西岸扩散至印度洋与太平洋东面。
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
发生拉尼娜现象时,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拉尼娜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百度百科-拉尼娜现象
百度百科-厄尔尼诺现象
2022年旱灾最厉害的几个省市
202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再次出现严重干旱,重庆的一些河流甚至出现了断流。其实也不仅仅是重庆,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省份也没好到哪里去。
尤其是江西,抚河、信江等大型河流,都已经濒于断流。特别是抚河,每秒流量不到20立方米,最小的时候不到10立方米。
江西最大湖泊鄱阳湖,径流量只有1530立方米每秒,只相当于洞庭湖的40%,洞庭湖进入长江的径流量依然有3820立方米每秒。
长江流域出现如此严重干旱的原因:
根据气象专家的初步研究结果,此次长江流域干旱,首先全球气候变暖是大背景,全球变暖使高温热浪发生频率增加、强度增强。
6月以来,欧洲、北非、中东和南亚、美国普遍遭遇高温热浪,多国气温破历史纪录,欧洲可能正遭遇50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我国西北、西南、华北至华南都发生了大范围持续性高温天气,因此全球气候变暖是长江流域出现异常高温的大背景。
其次,长江全流域干旱与热带太平洋爆发拉尼娜有较强的关系,拉尼娜的发生和发展,使得西太副高强度偏强,位置偏西偏北,长期稳定在长江流域等区域,促成了我国大面积长期的高温热浪。
除此之外,还有就是台风活动偏弱。我国近海附近形成的台风强度较弱,影响位置偏南,主要在南海及华南一带;登陆台风明显偏少,不利于副热带高压的撤退和断裂,难以形成降温天气,导致流域出现持续性晴热高温天气。
当前我国高温热浪达到最强,持续时间会继续延长,我们该如何应对?
这代表当前地球的冷热有点失衡,更容易导致大冷大热这样的极端气候出现。
人类发展新能源是为了缓解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各种极端气候问题。
然而,各种极端气候问题却又反过来拖慢了人类发展新能源的步伐。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挺值得思考的问题。
这就像是一场拔河拉力比赛,人类发展新能源在和极端气候问题拔河。
是人类坚决发展新能源,最终减少了极端气候现象发生频率。?
还是不断增多的极端气候现象,最终让人类动摇发展新能源的决心。
当前主要问题是,席卷全球的能源危机,都迫使欧美等国为了保障能源稳定,不得不重启煤电,从
去年到今年,欧美等国已经连续两年出现燃煤发电大幅增长的现象。
这并不利于人类团结一致来进行碳减排。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只要其他人掉链子,想要解决气候问题,是十分困难的。
这是一个水桶效应,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
这也是全球要解决气候变暖问题,最难的地方。
一、长江流域天气变的不稳定,比如0年是大洪水年,2022年又是“枯水年”,但是整体看,长江
流域降雨量会下降。类似54年的超级洪水,或者70年这种千年一遇的洪水,估计在未来300
年都机会比较小了。超级洪水的机会变小,类似20年98年这种一般洪水,会变多。98年
洪水虽然很大,但是主要问题是洞庭湖调节能力变弱,让河道水位太高,从洪量来看,和54年还
是有差距,算不上历史级洪水。虽然这只是今天的卫星云图,但是最近十年,大家应该明显感觉到,北方降雨量确实是增加了,未
来100年到300年整体还是这个情况,主雨带会继续北压
其实,在过去的20年里,美国西部地区就一直处于长期干旱的状态,冬季短暂的降水不足以解决该
地区严重的缺水问题。
今年美国西部干旱加剧,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
包括,美国前两大水库米德湖和鲍威尔湖的水位都处于历史低位。
所以,今年又上演了美国西部7个州抢水的一幕。
其实去年北美就遭受过极端高温热浪,加拿大部分地区最高温度甚至达到49.6摄氏度,连续4天打破
历史最高纪录。
二、传统的中国气候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未来的中国气候分界线,会明显北压,到更西北一些,
简单说会移到原来的“胡焕庸”线附近,取代今天的秦岭-淮河线,华北地区会变的非常湿润,普遍
降雨量从原来的400-600毫米,抬高到600-1000毫米,胡焕庸线西边地区,降雨量也相应增加,降
雨量普遍从原来的400毫米一下,提高到600毫米以上。
事实上随着气温增加,现在我们可能比较接近5000年前左右的“仰韶文化 ”时期的气温,而仰韶
时期。
大量的文明遗址,都在这一线,也非常值得思考,这主要是随着天气变暖,季风北上以后,冷空气会迅速南下,把主雨带压回南方,但是现在气温变暖,主雨带,可能才会退走,“华西秋雨”会大大加强。气候整体说,在几十年内有不稳定状态,但是整体上,现在的气温可能已经超过,汉唐,以及周,
未来几十年,会上升到“仰韶时期”,还是基本没大错,长江平均年径流量,会减小百分之10到
20,黄河年径流量,会增大百分之30到50。
三、作为气候来讨论,特别是针对未来长期气候的讨论,真正要注意的到不是长江流域的热浪,当然现
在热浪的事情,几乎天天都在热榜上挂着,但是极端气候的讨论,更应该关注的是长期的影
响。必定夏天也到了末伏,要不了多久就要过去了,而“华西秋雨"也必然会到来,南方的降雨在9
月至少在四川,汉江流域还是会补充的。
真正值得关心到不是长江流域的热浪,而是青藏高原的热浪,但这里要真的关注的是,青藏高原的
热浪,过去半个世纪,中国研究水文的,研究气候变化的,都对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非常关心,比
如研究地震和洪水关系的,研究青藏高原雪线和气候关系的。这次三江源 以西一直到大半个青海
都这么热,这种影响可能是长期的,甚至是跨年的。
四、水汽含量,并不是降雨的必然条件,从大规模范围来看,冷暖空气的冲,能形成大规模的锋面雨
,才是降雨的基本条件,从图上明显看出,长江一代,特别是四川盆地,水汽含量非常充足,但是
现在的情况是,四川根本就下不了雨,而且热到了43度,而黄河 “几字弯”,也就是呼和浩特到北
京一线,最近是处于主雨带上。对比看一下未来十天的天气预报吧。
所以有好多爱好者,甚至我看的一些大学专家教授说的,南水北调调水到新疆,然后在罗布泊,甚
至塔里木盆地,搞一个大湖。就能把西北增加200毫米降水量的,看来对天气,降雨,还是缺少基
本的认知啊。设在罗布泊有一个大湖,虽然盛夏里,蒸发量非常大,但是因为处在西风带的控制下,没有冷暖
气流的对冲,很难形成大规模的增雨条件,当然不能说一点不增,但是即便是几万平方公里的湖
泊。估计降雨量增加也就25毫米一下。
五、中亚的气候就是例证,巴尔克什湖 面积 1.82万平方公里,更大的里海有37万平方公里,面积比华
北平原还大。但是因为处于单一的气流控制下。并没有造出什么江南效果。短期的一年内的热浪是应该想半法应对的,但是主要的问题还是我们对未来长期的气候变化,要有
更长远的认知。我们确实有历史级的工程,但是也确实面临着历史级的困难。江梯级,三峡,丹江口 ,都基
本跌落到汛限水位了。如果“秋汛”还不能如预期有比较强的降雨,那下半年水电的情况比较糟糕
了。当然到了现在这个情况,也顾不上发电的事情了,只能继续放水抗旱。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